您正在浏览:主页 > 热血传奇网页游戏 >
抗日战争史上仿盛大传世网页游戏闪耀着许多清远人的名字
作者:热血传奇网页版 来源:http://www.softpl.com 时间:2016-06-01 23:26
清远革命烈士纪念碑。
英德市浛洸抗日军民合作站旧址。
钟氏祠堂——中共清远县(临时)工委旧址。
冯达飞故居。位于连州市东陂镇东陂街达飞巷。
明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
回首过去那段岁月,抗日战争史上闪耀着许多清远人的名字。他们几乎在遍及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和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最为著名的十大战役中,有清远籍将士参加的有8场之多,包括: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保卫战、百团大战、桂南会战、滇缅之战等。粗略统计,至少有上万清远人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其中由共产党掌握和组织的抗日武装有2500人)。
他们当中,有近50位将士的抗战事迹被载入国家和地方史书,有上千人的名字被载入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阵亡将士(烈士)名录(仅连县就有201人)。其中,高级将领就有14人,国民政府军12人,包括4位中将:连南的李楚瀛和阳山的薛广、陈见田、李及兰;8位少将:连州的张燮元、严庄、黄渊,连南的邵菽余、甘霖,阳山的陈丹青,清新的林昌鹏,英德的莫雄;共产党抗日武装2人:连州的冯达飞和英德的邬强。著名烈士有:参加百团大战的连州人邓国英、参加南京保卫战的连南人黄子丰等。
李楚瀛
驰骋中原战场 豫南会战率部杀敌1600
李楚瀛(1905—1950),中将,名就,字自勖,清远连南人,生于1905年10月30日。黄埔军校第1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2期毕业。曾任第9师25旅50团团长,1933年任第83师247旅少将旅长,参加长城抗战,1937年任第23师副师长,抗战爆发后在津浦路阻击日军,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战后升任第85军23师师长。
李楚瀛是真正的抗日名将。学者研究中原抗战,发现这个名字不断地在一些重要职位上出现:1937年的第83师第247旅旅长,1938年的第23师师长,1941年的第85军军长,1944年的第19集团军总司令。
史料显示,这位将军以王牌军指挥官的身份打遍中原战场每一场关键战役。他曾在河北战场挥军冲杀,在荷泽以副师长身份统领败兵突围,在鄂北率部正面打击张牙舞爪的日军,在豫南以蒋军王牌的威名使日寇丧胆。豫中溃退时他坚持在西坪镇指挥收容,为国家保全了大量有生兵力。
1941年1月至10月,第85军军长李楚瀛率部先后参加中原会战和第2次长沙会战。1941年1月30日,日军第3师团到达舞阳以南之山区尚店一带时,李楚瀛率第85军,对分路向上蔡进攻的日军第17师团之右翼,发动强有力的攻击,一次毙伤日军约1600人。
1945年华北战场的最后一仗,李楚瀛以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的身份代表集团军向各界致敬的人潮发表讲词,勾勒着抗战胜利的愿景。
1946年李楚瀛任整编第26军副军长。947年6月任整编第3师师长。1948年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949年5月任广东省第2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任连县县长,构筑割据粤北“大本营”,9月任新编第9军军长,12月18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1950年11月14日在广东韶关被处决。
陈见田
粤北会战中抗击日军进攻
陈见田(1894—1948),谱名龙文,字凤韶,阳山县黎埠镇凤山村人。
1912年,陈见田从广东黄埔陆军小学毕业,与叶挺、张发奎、薛岳、李汉魂等同学同班。
15岁随叔父陈昌谟(曾任广东省高等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到广州,开始入读陆军速成学校,然后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军校毕业后,历任见习官、排长、连长。1925年升任陈济棠所辖第四军十一师营长。1926年参加北伐,任张发奎部团长,驻防山东德州。1928年陈济棠主粤,调任广东部队第三军第八师二十四团上校团长。
1936年,余汉谋主持粤政,原第三军改编为157师,陈见田升任157师471旅少将旅长。1937年11月,任国民政府兵役部主任参事。
1939年11月,日本安藤利吉率第8、第104师团及近卫团进攻粤北,第一次粤北会战爆发。陈见田率李友庄、钟定天两个步兵团参加粤北保卫战。在清远源潭青龙岗和从化良口、平背脊等地,与日寇展开阵地争夺战,激战七昼夜,抗击日军进攻,最终击退日军,为第一次粤北会战胜利立下重要战功。
1942年,陈见田升任63军152师副师长,不久后升师长,继续在粤北地区抗击日寇。1944年2月11日任军政部兵役署副署长。同年11月2日任军事参议院能议。1945年2月20日复任少将。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31日升任第六十三军中将副军长。1948年,因患脑溢血于广州寓所病逝。
李及兰
战功卓著 获授宝鼎勋章
李及兰(1904—1957)。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号自芳,别字治方,广东阳县大崀镇人。民国抗日将领,率部参加武汉会战,曾任淞沪警备司令部总司令、广州卫戍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次长、授陆军中将等军界要职。
1922年5月,李及兰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38年夏,任第五十五师师长,参加武汉会战。次年5月,率部参加随枣会战。1940年1月,擢第九十四军中将军长,下辖五十五、一二一、一八五三个师,隶属第六战区。同时,兼任宜(昌)巴(东)要塞区守备司令,主要担负长江上游防务。期间,参与湘鄂豫地区对日军作战。5月,率军参加枣宜会战。先驰援襄樊,随后回防宜昌,所部作战勇敢。战功卓著,授予宝鼎勋章。
1943年,李及兰升任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专职副总司令,兼任万县警备司令。5月,率军参加鄂西会战,击退日军进攻。1945年9月,调淞沪警备司令部副总司令,接受日军投降,兼任吴淞要塞司令。次年4月,升任淞沪警备总司令。后来,因荣德生绑票案而引咎辞职。7月,调往南京任汤山三青团夏令营副主任。10月,调任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官。1947年,调任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同年11月,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后来,又任中央炮兵学校副主任、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主任等职。
次年7月,擢国防部参谋次长;9月,授陆军中将。1949年4月,随国民政府南迁广州;8月,改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广州卫戍总司令;10月,离职,移澳门。1951年2月,由香港到台湾。1957年3月,在台北去世。台湾出版有《李及兰将军传略》等。
薛广
鏖战长沙 获第九战区司令嘉奖
薛广(1896—1945),又名锦泉,别字显儒,阳山县黎埠镇隔江青坪村人。
薛广年未弱冠即从军,编入广东张发奎部队。不久,被张部选人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毕业,毕业后回原部队任排长。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薛广所在第四军驻扎贵阳,因“八·一三”上海战事,奉令转赴上海,8月中旬抵达安亭,参加上海抗战。在谢村、陶家宅等一带与日军十三师团来犯之敌展开战斗,多次击退敌人进攻。11月上旬,日军三个师团增援上海,薛广所在的四军被迫撤出上海战场。薛广于此役受伤,伤愈归队,晋升中校副团长。
1939年4、5月间,薛广随部驻防于粤东潮梅一带。长沙会战开始,随部北上长沙警备。1941年9月,日军调集15万兵力,配备海军舰艇200艘,飞机100架,第二次进犯长沙。薛广任59师175团团长,奉命率所部3个营和师临时拨归指挥的两个营兵力,驻防杨林街,士气振奋,提出“守长沙、战长沙、死长沙”的战斗口号,与来犯日军连续血战7昼夜,战况惨烈。薛广所部5个营的15个中尉排长中,伤亡14人。而日军攻克杨林街进而攻陷长沙的企图终未得逞。
长沙二次会战结束,四军编印出版《血战杨林街七昼夜》,介绍杨林街对敌作战的情况。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传命嘉奖。薛广获国民政府颁发云麾勋章,并晋升第5军90师少将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
1941年12月,日军向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企图夺取长沙,打通粤汉铁路,以利南进。薛广率部开抵湖南株州警备。1942年1月初,薛广部在长沙南郊黄土岭一带与日军展开战斗,与守城部队内外夹击,长沙之围遂解。战后,薛广驻防浏阳。不久,奉召到印度受训,回国后旋升4军59师师长。
1945年8月15日,薛广因劳伤卒于江西省南昌市法国医院,时年49岁。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并由四军司令部派出一个排、军车两辆护送灵柩返乡,葬于阳山县黎埠乡隔江村鬼子冲山头。
邬强
粉碎日军对东江纵队的“万人扫荡”阴谋
邬强(1911—1992),原名邬泉玖,英德文光乡(现鱼湾镇)牛栏铺村人。
1931年春,他考入英德县立初级中学读书,秘密从事党的活动。暑假回到家乡,参加了鱼湾暴动,鱼湾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他任秘书。不几天,国民党军队向鱼湾反扑,革命力量分散掩蔽。他辗转到广州、番禺等地做小学教师。
1933年3月,他和家乡一批中共党员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任第六十师第三六团特务连文书。后来进入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广西南宁)11期学员队学习。抗战爆发后,被编入第三十一军第一三一师任副连长兼一排长,参加了徐州会战和台儿庄保卫战。
1938年6月,获悉家乡中共党组织恢复,他毅然离队回到家乡,任英东抗敌后援会委员、中共英东特别支部军事委员、英东抗日集结自卫中队中队长。1939年7月,他到曲江马坝参加中共广东省委举办的训练班学习。不久后,受派到惠阳坪山举办省委军事训练班任副主任兼教官,后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工作,历任东江军事委员会委员、大队副参谋长、第三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参谋处长、支队长等职。
1941年秋,日伪顽军以优势兵力进攻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到外线作战,邬强率领二中队留在内线坚持三年的艰苦战斗,打了许多胜仗,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恢复、巩固和扩大了大岭山抗日根据地。1943年冬,日军为确保广九铁路通车,又一次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东江纵队主力发动了万人“铁壁合围”,邬强向纵队提出正确的突围方案,具体组织实施分路突围计划,使全体指战员安然脱险,再次粉碎敌人“万人扫荡”阴谋。
1944年8月,东江纵队根据中央关于向北发展的指示,任命他为北江支队支队长、李东明为政委,率部挺进北江,开辟北江抗日根据地。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6月,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8月,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邝达
正面遭遇敌军镇定喝退日本哨兵
邝达(1914—1942),原名邝育民,又名广村太郎,祖籍开平县。其父于清光绪中期到英德经商,长期住在浛洸会馆巷。邝达在英德浛洸出生、长大。
1934年,邝达考入东北鹰庸大学,该校后迁北平,改名为东北大学。邝达在大学读书期间,曾去日本学习,改名广村太郎。1935年,邝达在东北大学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并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还在绥北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七军团总指挥部担任粮秣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邝达是东北大学政治系四年级学生,暑假回到广州,积极揭露汉奸、卖国贼的丑恶面目,还鼓励其弟邝哲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初,国民党第七战区在粤北成立北江挺进纵队(以下简称“北挺”),莫雄为司令。为改造这支队伍,中共党组织任邝达为特派员,安排到“北挺”作政治大队长,以公开的职务作掩护,进行党的活动。邝达率领政治大队活跃在、西牛、水边、连江口、黎溪一带,开展抗日宣传,教唱救亡歌曲,出墙报,演话剧,办学习班等,激励青年,振奋抗日精神,并在黎溪发展党员。
10月,邝达到南(海)、三(水)、番(禺)沦陷区工作委员会任武装委员。1941年春,有一天,邝达和其他几名同志带着枪支、文件乘艇外出,途中被日军哨兵发现,喝令靠岸检查。此时,邝达迅速穿上日军的军装,镇定地迈出艇头,用日语大声对哨兵说话,要哨兵请队长出来,几轮对话后,日军队长和哨兵很有礼貌向邝达行礼,表示歉意,立即放行。
1941年秋,被派往东江部队,因交通联系未搞好,暂到新兴县勒竹山区一所小学教书。1942年暑假被害,时年28岁。
邓国英
为捍卫革命根据地壮烈牺牲
邓国英(1917-1942),出生于连州市连州镇共和乡(共和乡原归连山管辖,1951年7月划给连州市管辖)龙凤迳村,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当时连州最早加入共产党的人员之一。
少年时期的邓国英在家乡先读私塾,后进入连县的燕喜中学和连县中学学习,是个聪明过人、善晓书画诗歌音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高中毕业后,由于他的家庭仅靠父亲教学的收入维持生计,经济很不宽裕,无力供他上大学深造,于是回到本村小学从教。当时,抗日战争已开始,已在广州加入党组织的邓如淼(邓国英小学同学)、罗耘夫等人多次来到共和进行革命活动,通过邓国英父子的关系,以办夜校为名,开展抗日救亡工作,鼓励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思想进步,才华出众,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反抗的邓国英与黄云波等人一起,在邓如淼、罗耘夫的培养教育下,很快成长了起来,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1938年8月,经地下党组织安排,他和黄云波等人一起历尽艰辛,到达延安,加入建设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的行列。
邓国英到达延安后,初在洛川抗大一分校学习,经组织考核与培养,于l938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连山最早的党员。同年12月,为了抗日的需要,学校东迁,他和其他学员一起,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跨过黄河天险,到达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省长治市平顺,继续在抗大学习,l939年下半年毕业。在抗大期间,他勤奋好学,并负责主办连队墙报,不顾劳累与辛苦,在课余时间写诗歌、画漫画,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深受组织器重。抗大毕业后,他被选拔到八路军总政治部工作,任组织干事。l940年,他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此后,在八路军与日寇的扫荡与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邓国英始终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投身到战斗中去。1942年5月,在日寇对八路军总部长治的大扫荡这一激烈的战斗中,与左权将军等将士一起的邓国英,壮烈牺牲,为党的事业,为抗战胜利,为捍卫革命根据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5岁。撰文/整理:高常立 龙跃梅
行动
粤北会战击毙千余日军
军民齐心保卫银盏坳
位于清远清城区的天坪岭,70多年前曾是粤北会战的战场之一,在制高点所修建的战壕里,掩藏着狡猾却胆小怕死的日寇;70年后,战壕虽被藤草所覆盖,但荒废之处却直白地告诉后人日军侵略的历史,以及我军民顽强抗战直至胜利的光荣传奇。
抗日战争期间,原国民党陆军第62军、63军先后两次奉命在从化境内及以北一带抵抗日本侵略军,史称第一次和第二次粤北战役。在清远的银盏坳,中国军民在广东战场上最为壮烈的粤北会战中创造了击毙千余名日军的壮举。
发生在1938年冬的第一次粤北战役,1.76网页版传奇,是当时广东战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的战斗,历时近一个月,最后以日军的败退结束。1940年5月,日军又发动了第二次粤北战役,经过20多天的激战,日军再次败退。两次粤北战役粉碎了日军北上曲江、韶关,打通粤汉线的侵略计划,保卫了粤汉铁路和粤北地区,挫败了日伪逼降的阴谋,支援了桂南的抗日战争。
日拟打通粤汉线
银盏坳成战略要地
银盏坳古称十八洞,有十八条自然村,有近千年历史的银盏坳村是最大的自然村。十八洞人口(解放前)约有3000多人,生活在三山五岭两分田的山区地方,山岭林木茂盛,山溪流水潺潺,天堂顶高百丈,天华洞好风光。没有洪涝,没有干旱,山谷农田年年好收成。银盏坳人自古以来过着宁静和平的生活。
“七·七”事变后,日军把魔爪伸向全中国,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企图打破粤汉线,其目的既要侵占大片华南地区,还妄图借此切断由香港通往内地的补给线。在1939年冬和1940年夏,日军发动两次粤北会战。由于粤汉铁路正好从银盏坳腹地经过,南北走向延伸10多公里,银盏坳因此成为日军打通粤汉线计划中的一大战略要地。
粤北会战前
日军炸毁大桥火车站
银盏坳铁路大桥和银盏坳火车站距离银盏坳村均不足一公里。粤北会战之前,日军先行对银盏坳大桥轰炸。
1938年10月上旬,每天都有日机来轰炸。头一次轰炸大桥时,村民看到三架螺旋桨飞机,飞到银盏坳上空,以为一下子飞过去了事,谁知道飞机在上空盘旋一会儿,便俯冲下来对着大桥投下数枚炸弹。轰隆隆的爆炸声,惊吓了村民。日机飞得很低,连机翼下的红圈(太阳旗)都看得很清楚,村民至此才发现日机是来轰炸银盏坳铁路大桥的,于是纷纷逃往村后的背底山(今银盏温泉)躲避。
翌日,又有九架日机来轰炸大桥,投下更多的炸弹,银盏坳铁路大桥因此被炸毁。大桥日间被炸毁,连夜又修复通车。我守军发现日军连日来轰炸铁路桥,企图切断通往内地的交通线,即调来高射炮,架设在大桥附近的鱼骨里、大屈岭和掛丁岭等山上,对来犯日机进行还击。以往日机来炸桥都飞得很低,当日机发现有高射跑打击时,不敢低飞了,只好高空投弹,村民被炸死、炸伤多人,当时银盏坳火车站也受损严重。
村民为躲避日机的轰炸,到背底山挖避难室(防空洞)。每每听到日机由远而近的轰鸣声,村民立即逃往防空洞躲避。铁路大桥虽经抢修恢复通车,却始终禁不住日机的轮番轰炸,钢梁落入河中,桥墩没了,河床成了大水潭,火车站被炸成废墟,附近农田和山头被炸开数十个大坑,大坑直至解放后还可看见。
第一次粤北会战
军民联手保卫家园
日军占领广州,只占领广州及附近的石龙、番禺、三水和花县,但其打通粤汉线的目的未达到,于是在1939年冬发动第一次粤北会战。1939年12月17日起,由日本华南派遣军司令长官安藤利吉中将指挥的六七万人,分三路向华军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军余汉谋部第十二集团军三个军共9个师和一个总预备1个师约10万人,在花县的军田、王子山,清远的银盏坳,佛冈的正果、画眉堂等十多处阵地,与日军激烈战斗。
银盏坳村民事前得知日军要沿粤汉铁路北上,人人都忧心忡忡,家家都做好逃难准备,事先就到东边的焦坑村的老虎窿大山深处搭树棚,以作逃难时栖身之用。因不知日军何时来犯,村民自发组织观望台,在清花交界处(地名分水)山上,日夜派人看望,当发现日军上北山时,就把平时竖起的松树倒下,村民见信号即可逃往老虎窿躲避。
军田、银盏坳之战,我守军不敌日军。1939年12月下旬,日军占领银盏坳。由于12月20日南宁方面日军告急,需撤出粤北日军主力西调增援,12月29、30日,日军占领翁源、英德后,即奉命后撤。我守军乘机全线反攻,战斗五昼夜,先后收复原阵地各要点。日军于1940年1月16日全线撤退,退回到其出击前的阵地,其主力则转赴桂南作战,第一次粤北会战至此结束。
《清远县志》记载,是役毙敌副队长山本正一中佐以下日军1000余人,我守军伤亡亦1000余人,九四团营长连英士、副营长倪伟英光荣牺牲。四区联升乡绅黄康平到前线指挥当地团队与守军协同作战,获省政府主席李汉魂通令嘉奖。四区区长朱履吉、联屋乡乡长黄劲秋等6人各记大功一次。是年,日军在县境内投弹802枚,炸死平民119人,伤207人,炸毁房屋432间。
第二次粤北会战
诱敌深入击退日军
日军经过近5个月的补充训练,于1940年5月期间,又向粤北第二次进犯。5月14日,敌气汹汹,分兵自从化、花县等处进攻。日本华南方面军司令安藤利吉指挥第18、38、104师团约六七万人,在第21独立飞行队(飞机30多架)配合下侵犯粤北,意图消灭我军主力。
余汉谋指挥第62、63、65军和独立第20旅进行阻击。日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突破我第一线阵地,我军死守第二线阵地,继续顽强抵抗,在从化鸡笼岗、望到底、佛公土幻、李寨顶、石榴花顶等地与敌激战,敌方孤军深入,我军在良口地区组织反攻,良口失而复得,形成拉锯,经过六七天苦战,日军在良口受到围困,补给困难,兵力不足,夺路南撤,退回广州、增城原阵地,战斗至6月12日结束。
第二次粤北会战只有20多天,但战斗激烈。清远源谭东边战场,我守军与日军各占山头,激战一整天。日军有飞机助战,低空扫射,亦有大炮助战,而我守军英勇善战,不让敌军前进一步。
银盏坳沦陷期
众人齐唱抗日歌曲
抗战时期,我党在华南地区提出“军民团结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当局除少数亲日派之外,都主张士农工商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抗日,不做亡国奴。
史料记载,广东国民党当局于1938年8月发布了《广东省开放民众运动议案》,接着又公布了《广东省民众武装五项保证》,各地相继成立抗日先锋队,抗日自卫队、抗日游击队、军民合作站等抗日群众组织,密切配合正规军打击日本侵略者。日军占据银盏坳后、不敢离开铁路线,不敢进入潖江地区,因为那里的抗日游击队很活跃,北江河又布下水雷,使日军水陆难行。
银盏坳长期被日军占领,村民有家不能归,流落他乡,很多村民在大坋田村边、芒顶山脚搭建茅草房栖身。农田不能耕种,生活处于绝境。村民有病无钱无药医,饥寒交迫,死去的人很多,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李汉魂,当时在曲江建立战时广东省会,其夫人吴菊芳承担起广东战时妇女儿童大部分救助工作,在韶关沙园建立起“广东儿童教养院”并任院长,大量收养战时濒危儿童3万多。
各地也纷纷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民众学校设在银盏坳村赖氏宗祠内,老师教唱抗日歌目,《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大人小孩都会唱,“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做汉奸,不做顺民,才是银盏坳人”的抗日标语,写在银盏坳村民房墙上,使广大群众认清日寇的侵略本质,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团结一致,抗战到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历史昭示后人,正义战胜强权。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日本23军司令田中久一,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向国民党军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司令签署投降书,正式结束了广东的抗战。1947年3月27日,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田中久一,经军事法庭审判,被五花大绑,游行示众后,在广州流花桥被枪决。而饱经8年战乱、妻离子散的银盏坳人,最后的心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
欧阳少伟 黄远华 唐荣梅 蔡彦娴
观点
清远市史志办副主任高常立:
清远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常立认为,清远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清远南部是广东抗战的主战场。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清远北江一线南部成了抗日前沿,日军以广州为据点,不断侵扰北江沿岸及粤汉铁路沿线地区。从1938年12月至1945年1月,国民政府军和日军在清远境内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第一次粤北会战,发生于1938年12月18日至1939年1月1日,主要战场在原清远县南部和佛冈从化交界展开,整个会战共歼敌军官236名、士兵9800名,最后以日军向广州方向撤退而告终。除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正面战斗外,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和珠江纵队也在清远地区坚决抗击日军。据不完全统计,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日、伪、顽军进行大小战斗近200次,歼敌近千人。
<< 上一篇:9377《传奇盛热血传奇激活码领取世》聚侠网专属礼包 >>
<< 下一篇:lol第4批封停名热血传奇1.76客户端单公布 不悔改者将全区封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