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主页 > 仿盛大热血传奇 >
文化茶馆传奇客户端下载完整版36(书法故事)
作者:热血传奇网页版 来源:http://www.softpl.com 时间:2016-03-07 16:46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的故事
蒋勋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或文化史上都像一则神话。
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和辽宁博物馆各有一卷《萧翼赚兰亭图》,传说是唐太宗时代首席御用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但是,大部分学者并不相信这张画是阎立本的原作。
然而萧翼这个人替唐太宗“赚取”《兰亭序》书法名作的故事却的确在民间流传很久了。
唐代何延之写过《兰亭记》,叙述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四处搜求墨宝真迹,但是始终找不到王羲之一生最著名的作品“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王羲之死后,据何延之的说法,《兰亭序》这篇名作原稿收存在羲之第七世孙智永手中。智永是书法名家,还有许多墨迹传世。他与同为王氏后裔的慧欣在会稽出家,梁武帝尊敬他们,建了寺庙称“永欣寺”。
唐太宗时,智永百岁圆寂,盛大热血传奇网页版,据说,还藏在寺中的《兰亭序》就交由弟子辩才保管。
唐太宗如此喜爱王羲之书法,已经搜藏了许多传世名帖,自然不会放过“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何延之《兰亭记》中说到太宗曾数次召见已经80高龄的辩才,探询《兰亭序》下落,辩才都推诿说:不知去向!
唐太宗没有办法,常以不能得到《兰亭序》觉得遗憾。大臣房玄龄就推荐了当时做监察御史的萧翼给太宗,认为此人才智足以取得《兰亭序》。
萧翼是梁元帝的孙子,也是南朝世家皇族之后,雅好诗文,精通书法。他知道辩才不会向权贵屈服,要取得《兰亭序》,只能智取,不能胁迫。
萧翼伪装成落魄名士书生,带着宫里收藏的几件王羲之书法杂帖,游山玩水,路过永欣寺,拜见辩才,论文咏诗,言谈甚欢。盘桓十数日之后,萧翼出示王羲之书法真迹数帖,辩才看了,以为都不如《兰亭序》精妙。
萧翼巧妙使用激将法,告知辩才《兰亭序》真迹早已不在人间,辩才不疑有诈,因此从梁柱密函间取出《兰亭序》。萧翼看了,知道是真本《兰亭序》,却仍然故意说是摹本。
辩才把真本《兰亭序》与一些杂帖放在案上,不久被萧翼取走,交永安驿送至京师,并以太宗诏书,赐辩才布帛、白米数千石,为永欣寺增建宝塔三级。
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述辩才和尚因此“惊惋寻卒”。何延之的《兰亭记》故事离奇,却写得平实合理,连萧翼与辩才彼此唱和的诗句都有内容记录,像一篇详实的报告文学。
许多人都认为绘画史上的《萧翼赚兰亭图》便是依据何延之的《兰亭记》为底本。
五代南唐顾德谦画过《萧翼赚兰亭图》,许多学者认为目前辽宁的一件和台北的一件都是依据顾德谦的原作,辽宁的一件是北宋摹本,台北的一件是南宋摹本。
唐太宗取得《兰亭序》之后,命令当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临写,也让冯承素以双勾填墨法制作摹本,欧、褚的临本多有书家自己的风格,冯承素的摹本忠实原作之轮廓,却因为是“填墨”,流失原作线条流动的美感。
何延之的《兰亭记》写到贞观23年(公元649年)太宗病笃,曾遗命《兰亭序》原作以玉匣陪葬昭陵。
何延之的说法如果属实,太宗死后,人间就看不见《兰亭序》真迹,历代尊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只是欧阳询、褚遂良的“临本”,或冯承素的“摹本”,都只是“复制”,《兰亭序》之美只能是一种想象,《兰亭序》之美也只能是一种向往吧!(源自浙江日报)
兰亭序里叹三经
斯舜威
无论文章还是书法,《兰亭序》都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也是魏晋文化的经典之作。要了解中国书法,就必须了解《兰亭序》和王羲之。很多习字者学习《兰亭序》,主要力气都用到了对字形笔画的临摹上,津津乐道的,是关于21个“之”的不同写法,自己在写书法时,也以留意同一字的不同写法为能事。实际上,这多少有点舍本逐末了。至少,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法,太过直截了当的学习法,反而欲速不达。
这或许是对《兰亭序》的误读,也是对王羲之的误读。王羲之是魏晋文化的代表,我们要向王羲之学习的,是一种艺术精神,一种魏晋文化精神。“魏晋风度”在王羲之身上,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文采风流、旷达情怀、恬然自适。王羲之的艺术精神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道”的层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最合适的就是“道”字。“道”是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至高无上、至大无极的境界。魏晋时期是道教的繁盛期,王羲之本人以及他的家族,都是崇尚道教的。当然,我说的体现在王羲之身上的“道”,并不局限于道教之“道”,而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二是“文”的层面。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大家,那些经典诗文,现在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学其文,才能识其道,赏其书;三是“书”的层面。对《兰亭序》的巨大成就,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已经众所周知,毋庸多言。应该知道,书法是“诗余”,是道和文的体现。
但对王羲之,长期以来确实存在着“误读”现象。这种“误读”,表现在:
首先,没有把《兰亭序》和王羲之放到整个魏晋文化大背景下去考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社会痛苦,精神上却极度自由、解放,最富艺术激情、艺术精神的时代,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魏晋艺术家崇尚自然,崇尚独立的人格,清谈通脱,率性自然,清静无为,无拘无束,及时行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魏晋风度”。王羲之的《兰亭序》,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贯穿于《兰亭序》中的思想,和“竹林七贤”等魏晋文人的情怀是息息相通的。要解读王羲之,要和解读嵇康、阮籍、刘伶等文人结合起来,要和解读建安文学结合起来,从而对汉末、魏晋文化有深入的了解。魏晋文人的思想倾向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老庄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其次,没有把王羲之看成一个全面的文化人,只把他看成一位书法家。王羲之“书圣”的桂冠,是后人加给他的,作为他本人而言,应该说只是把自己当做一个文人而已。尽管也当过官,后人以他曾经担任的职务“王右军”称呼他,但他本人并不喜欢当官。庾亮临终前曾向朝廷举荐,预召其为侍中、吏部尚书,但王羲之坚辞不就。他喜欢会稽有佳山水,49岁出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移居山阴,但也只干了5年就辞去了,发誓再不做官,原因是不堪为王述属下。文人们总是追求清静无为、淡泊自由、娱乐山水的境界;再次,仅仅局限于通过《兰亭序》来看待王羲之以及那个时代的书法。王羲之的书法博大精深,但许多学王羲之的人,只学《兰亭序》,这样,势必路越走越窄。
不言而喻,王羲之是“书圣”,这是无可动摇的,但支撑“书圣”大厦的,不仅仅是《兰亭序》,应该全方位认识王羲之,才有可能学到他的精髓。(源自北京晚报)
《兰亭集序》中的“修禊事”
<< 上一篇:最像传奇的页游 热血传奇官方网站《魅影之刃》6月不删档封测 >>
<< 下一篇:独家|金鹰热血传奇手游攻略或无缘入主东方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