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主页 > 仿盛大热血传奇 >
《福热血传奇礼包激活码建新闻界》
作者:热血传奇网页版 来源:http://www.softpl.com 时间:2016-06-01 15:23
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时代定位 童 兵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能不能做好这“四者”,是有没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检验标准;只有做好这“四者”,才能履行好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48个字的职责和使命。 新闻舆论工作者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有很强的“看齐意识”,使媒体所传播的政策主张同中央的口径完全一致,宣传的内容不折不扣地体现中央方针政策的精神,防止片面性、简单化和绝对化。如果媒体在传播中不讲全面性和辩证法,为了“抓眼球”而顾此失彼甚至断章取义,就可能出现“歪嘴和尚念经”的情况,就不能很好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不是照抄照搬中央文件,而是要善于运用说理、写实、抒情等手法,把党的政策主张变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这考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我们正处在一个风云激荡、瞬息万变、人才辈出的伟大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就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真实报道新闻、反映舆论。习近平同志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全面把握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对社会生活有总体认识。从新闻舆论传播功能看,新闻舆论涉及的事实大致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大类。对这两大类事实分别报道多少才能客观反映现实,并实现以正压邪、以善制恶的功能,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应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唯有如此,才符合我国社会生活的真实,新闻舆论也才能做到总体真实。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就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导向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政治导向、经济导向和价值导向三方面。政治导向就是根据党和政府的总体任务和总体目标,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舆情传达,引导人们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并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加以贯彻落实。经济导向就是通过新闻舆论传播,把经济活动引导到党和政府提出的经济目标、作出的经济部署上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价值导向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新闻舆论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典型事件、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来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发挥好舆论监督功能,是新闻舆论工作者成为公平正义守望者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新闻媒体要善于通过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公开报道,刊载人们关于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实施监督政府的功能。新闻媒体直面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善于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这是新闻舆论工作者成为公平正义守望者的重点。同时,要重视新闻媒体的“耳目”作用,即倾听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深入学习贯彻“2·19”重要讲话精神 高 翔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的工作全局的广阔视野,从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的高度,深刻回答了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理论,是一篇新时期发展党的新闻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中央和省委对学习贯彻“2·19”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中宣部多次下发通知、作出部署。省委常委会要求,全省各级党委特别是宣传系统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加强学习、加深理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尤权书记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全省各级党委特别是宣传系统的同志,都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真正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中央和习总书记的权威,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全省宣传系统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准确把握新闻舆论的重要意义和职责使命,进一步增强做好新闻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深刻阐释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指明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科学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古今中外,任何政权想要长治久安,都必须抓好舆论工作。一手抓“枪杆子”、一手抓“笔杆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我们党始终注重运用新闻媒体传播真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形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更加不可忽视、不容小视。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一些错误观点时有出现。今年是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辛亥革命105周年,越是这样的时候,越要重视和加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全省宣传系统要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高度,从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担负起职责和使命。 二、牢牢把握党管媒体的根本原则,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党媒姓党,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的宣传阵地,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管媒体不是只管党直接掌握的媒体,党的舆论阵地不存在“飞地”、不存在“特区”,在舆论导向和尺度把握上对任何媒体业态都不能“网开一面”。各级各类媒体,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全省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绝不发表同党中央不一致的声音,绝不为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体现党的意志就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宣传党的主张就是宣传人民的主张,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五四运动以来近一百年的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其他任何团体、任何个人、任何政党都没有这个能力。党的媒体只有充分、完整、准确地代表和体现党的意志,才能从根本上、长远上、本质上体现人民的利益,这是一个历史经验,也是一个常识。全省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以坚定清醒的认识和立场,切实解决好“为了谁”这个宗旨问题、“依靠谁”这个方法问题、“我是谁”这个立场问题,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把对中央负责、对省委负责与对全省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切实把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要求贯彻到新闻舆论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 坚持党性原则,落实到具体实践上就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新闻舆论战线的同志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上要保持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和坚定的态度,所有工作都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有利于”,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导向。全省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媒体、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新闻采集、撰写、编排、发布各个环节,落实到具体负责人身上,真正使新闻舆论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 三、准确把握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积极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宣传思想工作明确的基本职责。偏离了中心大局,必然舍本逐末、跑调走样,必然导致新闻舆论工作的缺位和错位。全省新闻工作者要强化大局意识,履行好基本职能,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认真宣传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福建是总书记工作了18年的地方,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有所作为,要结合总书记在福建的工作实践,积极宣传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要积极宣传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我省正处于“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关键期,省委明确今年经济工作总的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抓好稳增长、调结构、强动力、惠民生、防风险五大重点任务。新闻舆论工作要围绕这个中心,组织编辑记者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着力宣传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宣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经验、新成就,宣传我省优秀文化传统、文明新风。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早、机制活,企业家有很多好的做法和典型值得深入挖掘、总结和宣传。同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要认真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展示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品格,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调动全省上下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准确把握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意识,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牢牢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当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受众对象、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闻传播日益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特征。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新闻舆论工作适应步伐还不够快,对新媒体管理运用能力不够强,对负面信息的管理手段比较单一,一些主流媒体受众规模缩小、影响力下降,一些媒体表达方式陈旧、回应能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全省宣传战线深入研究解决。 要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正面舆论。“正面宣传犹如阳光和空气,受益不觉,失之难存。”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加鲜明有力地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今年“两会”,尤书记说,“我们泉州九牧生产的马桶盖,不比日本差,我在这里做一个广告”。尤书记以小见大宣传福建发展,为做好正面宣传树立了榜样。新闻舆论工作不仅要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围绕“十三五”规划大局做大文章,也要写好小故事,用鲜活生动的事例反映我省在经济新常态下改革发展的新作为新成效。要创新形式,增强感染力吸引力,让老百姓听得进、想得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面宣传要用心用情做,让群众爱听爱看。”事实证明,只要创作得当、富有艺术,在价值观方面有鲜明正面立意的作品,往往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热情与感动,激起最广泛的共鸣。近年来,一批体裁新颖、语言生动、导向鲜明的作品传播很广、很受欢迎,值得大家学习研究和借鉴。 要深入研究如何有效提升舆论引导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媒体既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使改革少走弯路,也要引导缓解矛盾,增进人们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这对我们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切实做到“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目前我们宣传工作的一个弱项就是议题设置能力。设置议题需要见识、需要驾驭、需要本领,把议题分解成话题需要艺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都展现出很了不起的议题设置能力。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学会主动设置议题、抢先设置议题,然后把议题分解成老百姓听得进、学得会的话题,决不能跟着别人的议题走,决不能被社会舆论尤其是西方的舆论牵着鼻子走。当前,经济形势、深化改革、反腐倡廉、教育医疗、食品安全、住房养老等问题,社会关注度高,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贴近实际加强引导,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综合分析研判,为福建改革发展消除“噪音”、“杂音”。对群众中存在的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困惑情绪,要及时进行疏导;对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要提前研判,深度分析,主动发声,澄清是非。要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深入研究受众心理,开展针对性强、靶向性强的精准传播,努力探索规律、遵循规律,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和接受特点。从事新媒体工作的同志更要深入研究受众心理,做到精准传播。 要深入研究如何更好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去年,我省出台了《福建省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媒体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掌握媒体融合的趋势,研究媒体融合的规律,抢占媒体融合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再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加强对新闻、论坛、微博、微信、搜索引擎等的管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要在理念、手段、方法、机制上更加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变化,用好管好互联网,让党的声音在互联网上更加响亮、传得更远。要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传统媒体要抓紧转型,抓住“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这个关键,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策划实施一批媒体融合项目,促进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共享融通,实现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省广播影视集团在这方面要带头表率,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积极构建具有多样传播形态、多元传播渠道、多种平台终端的立体传播体系。要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顺畅高效、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正确处理管与放的关系,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活,该走向市场的走向市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确保改革在阳光下进行。 五、准确把握队伍建设的核心要义,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只有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舆论工作骨干队伍,才能完成党赋予的职责使命。全省各级各类媒体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广大新闻工作者也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立场要稳,不断提升政治素养。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看家本领的要求,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典著作,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福建的新闻工作者还要发挥优势,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政治素养,站在政治、全局和人民的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肩膀要硬,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媒体是社会公器,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要有肩负使命当尽责的担当精神,也要有“舍我其谁”的勇气。杨振武同志说:“《人民日报》就是要做‘定海神针’。”福建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也要做福建的“定海神针”,“为党立言、为民执笔”,在纷繁复杂的舆论中担当起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重任,鲜明地亮出自己的旗帜。 动手要勤,持续提升业务能力。新闻舆论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头脑清醒、政治坚定,还必须手巧腿勤、业务过硬。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成为各学科的杂家。要抓紧学习掌握现代传媒方法理论,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播艺术,把握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媒体的传播特点,成为一专多能的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 感情要亲,不断锤炼优良作风。新闻舆论人才的根就在人民群众中间,任何新闻作品,都必须从群众中来,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不可能写出打动人的作品。新闻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转作风、改文风,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好作品离不开好人品,要牢记职责使命,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带头弘扬新风正气,以自身的良好品行增进新闻公信力,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信赖。 眼睛要亮,发现培养优秀人才。各级各类媒体要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理念,对人才要有求贤若渴之心,善于发现新闻人才、关心新闻人才、知人善任,把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高的人才提拔使用起来。要全面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平公正的用人导向。新闻院系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摇篮,福建的新闻院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抓课程设置,抓实践感悟,把总书记讲话精神体现到新闻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之中,提高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省委宣传部要继续推进与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推进高校教师与新闻业务骨干双向挂职交流,提升新闻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摘自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翔2016年4月12日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骨干研讨班上的讲话,本文略有删改)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由相加到相融 蔡小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职责使命,以及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正确政治方向、基本工作遵循、队伍建设等要求,并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事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理论,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极具思想性、战略性、创新性、指导性,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科学指南,是指导我们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当前,新闻舆论战线必须以讲话精神为思想动力、行动指南和实践路径,进一步增强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快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舆论支撑。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在第一时间组织了传达学习,并在党组会、年度工作大会和专题学习中多次组织学习讨论,着眼形势、带着问题、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落实总书记讲话要求,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型主流媒体,方向在哪里、路径在哪里、抓手在哪里?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怎么应对挑战、怎么完成职责使命?经过学习和思考,我们认为:建设让党放心的新型主流媒体,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系列重大论述,深入贯彻党中央媒体融合战略部署;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尽快掌握新兴传播渠道和技术,打通并用好同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桥梁,以融合发展通达民意、凝心聚力;就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由新型主流媒体主导的舆论引导新格局。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由相加到相融。 一、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由相加到相融,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当前,各路媒体纷争、各种传播理念交织,在这种大势下,已经不是要不要融合的问题,而是不融合、融合不好就面临被弱化、边缘化和被淘汰、被颠覆的生死抉择,并最终伤及“五个事关”。在融合发展中成功“突围”,关键是要提升政治觉悟,清醒认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努力,这是事关融合发展会不会跑偏异位的原则性、根本性问题。清醒认识无论融合成什么形态,永远都是党的媒体,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旗帜为引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不忘初衷,坚定信念。 强基因,以党性原则统领一切工作。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姓党决定我们自诞生就传承党性的基因,姓党就要讲党性,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媒体无论什么背景、什么性质、什么形态,都要落实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媒体融合既是平台、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更是思想的融合,融合的过程是让党的思想理论占领所有媒体阵地的过程。在融合发展的角逐中,我们要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先进性保持充分自信,以党性光芒来把各种新兴媒体引导凝聚到我们的旗帜下来,把割裂的两个舆论场融合起来,不论什么媒体都是党的媒体,不管什么舆论阵地都是党的宣传思想舆论阵地,不管什么意识形态领域都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域,让党性基因在所有媒体、所有舆论阵地、所有意识形态领域上得到传承与发展。 铸灵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一切工作。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新闻观差之毫厘就会导致传播实践谬以千里。当前,少数媒体依靠互联网技术,裹挟资产阶级新闻观,丧失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大谈舆论无限度自由,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等等。这些错误的新闻观警示我们越是融合发展,越要牢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定盘星、导航仪,指导我们在推进融合战略中传承优良传统、担当历史使命、克服浮躁冒进。无论媒体融合发展到哪里,都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延伸到哪里,并覆盖到一切工作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来统领多元舆论,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改造为“最大正能量”。要在政治上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根本原则;在作风建设上坚持“三贴近”、“走转改”和践行“三严三实”,自觉投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新闻舆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二、推进融合发展由相加到相融,必须始终把好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性强是新闻舆论事业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是习近平总书记正本清源、举旗指路的明确要求,必须把握好这个原则性问题,始终绷紧政治方向这根弦,在政治方向上决不含糊、决不放松、决不动摇,把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理念、政治智慧融入到新闻舆论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政者,正也。”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正确导向、正面宣传为主和“时度效”的把握上。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要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导向出错,哪怕融合步伐迈得再快也无济于事,反而是南辕北辙、越错越远。当年毛泽东同志就把不问方向、不问路线的人比作“倒骑毛驴的张果老”,虽然面朝东方蓬莱,但路走错了,永远都到不了目的地。媒体产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任何新闻报道,报什么、怎么报、报到什么程度,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和主张。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深化责任与使命的认知,以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主张为己任,引导人们分清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讲导向就要用导向衡量、覆盖一切,特别是总书记强调的各种媒介形态和各个工作环节都要严格讲导向。媒体融合这个系统工程中,有新旧媒体交融、不同报道体裁交错、各种表现形态交叉、主业和产业并行,讲导向没有轻重缓急,意识形态领域没有舆论飞地,都要按照同一标准、同一尺度量到底,越是新媒体等新兴领域以及都市类媒体和广告印刷副刊综艺等薄弱环节,越要强化导向意识,形成对线上线下、对全媒体具有普适性、一体化的科学管理体系,做到无例外、无条件、无特区、无死角。福建日报去年来相继出台了《网络媒体管理办法》、《社会效益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首要原则就是在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坚持导向管理同标准,牢固树立“导向正确是第一效益”的意识。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旗帜鲜明、立场鲜明、态度坚决,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新闻纪律等方面强化底线管理,严格执行把关制度,把关口前移到各个媒体形态和工作环节中,严格把好采访、组稿、编稿、审稿、发稿、转载、互动等各个关口。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思想舆论阵地没有真空,正能量若不去覆盖,就会被消极腐朽的因素所挤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这进一步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正面事物是主流,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的正确把握。如果舍本逐末、一叶障目,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刻意放大矛盾,危言耸听,就不能起到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正面宣传为主与“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并不矛盾,本质上是相统一的,真理不辨不明,开展舆论斗争可以更好地阻断错误和反击恶意攻击,引导公众情绪、社会思潮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要牢牢把握好“时度效”。新闻宣传是一项政治性和业务性都很强且不可分的工作,“时度效”的拿捏、把握,紧密关联着政治效果。要更好地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着眼时机、踩准节奏,重视首发效应,努力先声夺人;精心把控、拿捏分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追求效果、讲求实效,达到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目的。“时”的把握上,福建日报推出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系列重大报道,围绕践行群众路线、关心支持国防军队建设、关心老区建设、帮助少数民族脱贫等主题,每一次都提前谋划,在关键节点推出,与国家大局大事同频共振,极大增强了影响力和效果。“度”的把握上,敢于进行舆论监督,但绝不连篇累牍,形成过分炒作;而对于营造发展氛围的造势,我们不惜笔墨版面,《百姓富生态美·若干个怎么办》、《供给侧改革》等抓住建设新福建的主要矛盾,以问题为导向,历时半年策划推出了30余个“怎么办”,持续成为福建人民热议的重大话题。“效”的把握,是一切新闻舆论工作的最终归属,每一篇报道、每一项工作都要经得住效果检验,以效果来衡量工作水平,以效果来评价引导能力,以效果来倒逼新闻舆论工作改进创新。 三、推进融合发展由相加到相融,必须始终加强内容建设 内容为王、内容立报(媒体),是实现导向要求的核心,也是融合发展的核心。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贯彻落实到媒体融合等具体工作中,不偏不空不虚,根本支点还是抓内容建设。如果仅仅是建设几个新平台、开辟几条新渠道,而在思想上内容上随波逐流,这不是真融合,而是假融合或者是被融合。融合发展要着眼于内容建设这一新闻宣传主业中的主业,坚持内容制胜,坚持思想引领,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内容建设既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出时代最强音,不断改进创新主流媒体的原创内容、权威信息、深度报道、言论评论,又要积极顺应新兴媒体传播规律,以精准短小、鲜活快捷的形式,用主流思想引领时代前进,用进步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用生动故事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推出思想性新闻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在高原上出高峰,是新闻事业的至高追求,也是融合发展成功的重要标志。福建日报着眼于祖国统一大业开设的海峡版“一周看台”、“台海观察”栏目,以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为何金门供水总差“最后一公里”》等,不仅得到纸媒读者普遍称赞,更经过“两微一端”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深加工,引发网络舆论场沸腾热议。客观地说并不是我们的新媒体已经实现超越,而是依托了思想价值、报道内容的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思想不是联想,深度不是堆砌。我们要积极顺应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和阅读习惯,改造话语体系,丰富传播内容。中国梦、绿色发展、民生共享、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三比一看促发展”等主题宣传,让读者参与讨论,在互动中不断延伸新闻内容。评论是传播思想的重要体裁,我们突出原创、突出独家,主动设置议题、策划话题,在话题上做到大小结合、轻重结合。不论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还是思想领域的倾向性问题,都成为评论的重要议题,并从中挖掘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以强烈的现实关切和时代诉求,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以深刻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让我们的评论更具洞察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以内容制胜,要变“自我中心”为“用户意识”,洞悉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完善服务手段。在把握好导向的前提下,我们逐渐从以往编辑记者听报社的,转变为报社听前端一线的,前端一线听用户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让“闻得到硝烟的人”指挥作战,打通与用户连接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精准传播、有效传播。今日福建客户端为福建网友度身打造的“闽式新闻早点”、“书记省长去哪儿”,真诚俯下身子与读者沟通、交朋友,赢得用户喜爱。互联网是集大成者,用户思维还要为用户服务、与用户互动。福建日报发挥省内信息服务高地的优势,在新媒体中嫁接读报、政务通、市民服务、周边商圈等功能,这些服务仍在逐步拓展完善中,努力通过黏住用户来通达用户心灵,巩固阵地基础。 四、推进融合发展由相加到相融,必须始终依靠创新驱动这个根本动力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在这场“救亡图存”的变革中,融合的生命在于创新。融合发展要从“我就是我、你就是你”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并最终走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必然是渐进式、迭代式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推动融合发展不断前进归根到底是依靠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意味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并催生更深入的创新,必须不断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 在主动适应传播格局上求创新。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一种话语难以打动所有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改革创新。从受众接受心理来看,做好正面报道要难于负面报道,特别是在新媒体兴盛的语境下,注意力涣散,猎奇审丑频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能光靠官样文章、生硬面孔、低级赞歌,要尊重新的阅读条件和习惯养成,注重强化正面宣传的新闻化改造,在讲究权威性、严肃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趣味性、生动性、艺术性,甚至以工匠精神、学者追求来切割打磨、精心雕琢正面报道,让正面宣传更能抓人眼球、通达内心、黏住手指,赢得媒体融合“手指投票”的胜利。在受众需求越来越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思想观念越来越多元的形势下,必须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突出媒体特色,精准定位受众,善于设置议题,做到同样主题、多样传播,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今年全国和福建省“两会”等重大报道中,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发挥集团军作战优势,排兵布阵,组成差异化、个性化、立体化传播格局,前后方联动、多形态多方式表达、多媒体多声部合唱,形成了报纸杂志有形象、微信微博有动态、网站客户端有互动的生动局面,严肃式、通俗式、解读式、关联式、福利式、鸡汤式报道以不同渠道输出,数读、图说、在线访谈等轮番登场,形成同主题但有差异的言说风格,满足多种需求,带来情感的同频共振。 在补齐技术短板上求创新。互联网传播格局对我们传播力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内容都离不开技术和渠道的支撑,这恰恰是我们的短板。融合发展必须补齐短板,依靠创新打通并用好同群众信息交流的新渠道。福建日报通过认真打造“今日福建”、《福建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为龙头的“一省一报、两微一端”和集团网站群,建成各类新媒体产品120余个,共覆盖网络用户超过1500万,初步构成报、刊、网、端齐头并进的融媒体矩阵,有效借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了影响力、传播力。下一步要积极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趋势,紧紧围绕要素变化创新技术支撑体系,着力探索从借用新媒体“+互联网”到真正实现“互联网+”,让媒体融合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一是适应内容要素的变化,我们全力以赴建设融媒体集成平台,全媒体大楼,中央厨房综合作业中心、发布平台和支持系统,作为媒体融合的“云”中心,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和传播提供基础平台,提升新闻采集加工、解读分析和多元传播能力。二是适应渠道要素变化,应用新技术,融入新服务,将“今日福建”升级打造为“新福建”全新客户端,拓展官方微博和系列微信公众号,逐步将“地方观察”全面覆盖全省九市一区,新开发一批行业类、兴趣类微平台,与党政部门和地方联手拓展省直网站群和开发“一县一端”、“一县一网”工程,升级和丰富新型传播渠道体系。三是适应受众对象向用户概念的转变,顺应信息传播移动化、分众化、视频化、社交化等特点,增强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用户需求、偏好分析能力,着手传播力评价系统建设,把读者评价反馈、阅读数、评论数、转发量以及专家阅评等数据作为重要参照,指导内容制作和传播,提高内容产品和读者需求的吻合度。 在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组织和管理体系上求创新。融合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必须改革创新原有的采编机制,以融合倒逼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解放新闻生产力。根据融合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分立单干、力量配比悬殊的局面,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以融媒体指挥中心中央厨房为轴心,进行采编架构重组和流程再造,打造新闻采编的大采访平台、大编辑平台、大传播平台,以用户需求定产品,以产品定人员,最大限度扁平化、最大限度采编分开、最大限度实行大部制、最大限度减少管理层级。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鼓励发展新媒体、鼓励媒体融合、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转化为“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积极在融合发展中探索混合所有制、骨干员工持股、特殊管理股和传媒职业经理人等股权结构和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建立真正适应传媒环境大变革时代的科学制度,为融合发展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省记协主席) 福建新闻宣传战线以实际行动 践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 人民网5月3日福州电 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习近平总书记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一段时间以来,福建各地党委宣传部门和主要新闻单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开展讲话精神“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结合本系统本单位工作实际,周密组织安排,加强学习调研、讨论研究,着力破解难题,谋划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提出的职责和使命。 增强理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不久的2月21日,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即作出批示,要求全省各级党委特别是宣传系统的同志,都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真正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中央和习总书记的权威,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之后的福建省委常委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福建贯彻落实意见。会议指出,要结合福建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新闻舆论工作改进创新。针对福建新闻舆论工作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深化新闻单位改革,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建强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高翔刚一到任,即召开部务会议对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进行部署。 4月12日的全省新闻战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骨干研讨班,《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专程来闽作了题为《指导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的辅导讲座,高翔作动员讲话,全省宣传部门、新闻单位和高校新闻院系的领导、骨干共150余人参加培训研讨。新闻战线的同志们结合实际,分析思考当前新闻舆论工作的短板和问题,谋划探讨了新形势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路径办法。 除了新闻骨干,按照“分级分类、各负其责、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培训原则,福建还将举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班,对全省各市县的宣传部、报社、电台电视台、期刊、通联站、报道组、网信部门、新闻网站、高校新闻院系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及各单位新闻发言人等进行集中轮训。各新闻单位对本单位全体采编人员的全员培训也正在进行中。 与此同时,一场如火如荼的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也在全省各地各新闻单位以及有关高校新闻院系开展。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本地本单位采编情况和发展现状,全省宣传系统和各新闻单位迅速行动,对标学习、集思广益,查问题、定措施,攻难点、破难题,以努力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新福建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坚持舆论导向 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福建各地党委宣传部门和主要新闻单位通过学习调研讨论, 进一步坚定了正确政治方向。大家表示,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只有坚守主流媒体的正确政治方向,并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不断地巩固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党的媒体才能发挥作为党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的作用。 让党报在舆论阵地上发出更强的声音。2014年起,福建日报发挥习总书记在闽工作17年半这一特有资源,推出“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系列报道,引起热烈反响,采访过程中树立的求真务实采访作风,也让人印象深刻。今年推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闽行”,站在全国、甚至全球视野来关注这一问题,不仅讲成绩、讲做法,更把企业家的担当精神和改革勇气,通过他们的话语展现出来,增强了报道的可读性。 接下来,福建日报将重磅推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型主题报道。把宣传“三新”,与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的历史背景、丰富实践结合起来,准确阐释三新的科学内涵,同时与福建贯彻落实三新的两新(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展现福建发展新成就。目前相关系列选题已经落实到人。 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将推出《中国梦·福建故事》《福建新发现》《闽南会客厅》等新节目,大力宣传建设新福建的新变化、新亮点。国内首档展现中国“三个自信”大型舆论引导节目《中国正在说》,也将从5月份起在东南卫视采用中文播报、英文字幕方式向全球播出。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也将通过《儒宗朱熹》《建本留香》《天下妈祖》等新节目呈现。 推进改革创新 当前,新媒体迅猛发展,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化,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不少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改革创新。 东南网作为福建新媒体的旗舰,有责任在讲政治、把导向,求创新、严律己方面,为全省各类新媒体做出表率,为通过互联网凝聚最大发展共识贡献力量。 为提升东南网影响力,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设定了向一批先进的全国重点网站看齐的目标。为此,东南网将在优化采编工作流程上下功夫,设法解决在议题设置、传播框架、策划组织、价值导引等方面的瓶颈,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权威新闻网上发布主渠道地位,加强《直通屏山》、台海频道、大学城频道、党政群团网站群、美国站等重点工作,强化视频报道。 正在加快建设的福建日报中央厨房,力争6月底建成,使中央厨房初步具备全省突发重特大事件的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的指挥与发布功能。全力打造中的网上福建日报“新福建”党报客户端,将集新闻报道与政务宣传于一体,具备新闻舆论引导、舆情数据监控、政务平台接入、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同时作为地方和厅局部门政务公开与政务发布的平台,良性互动,构建福建移动互联网舆论的强势阵地。 为告别“大水漫灌”,福建广电集团新媒体中心对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2016年一季度发布的音视频稿件进行了数据分析,要求全体编辑、记者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精准定位受众,找准坐标定位,创新工作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在充分利用集团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的基础上,赢得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优势。 创新方法手段,从基层的生动实践中、从群众的切身感受中挖掘深刻内涵、体现重大主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福建新闻人的自觉追求。福州广播电视台去年策划制作了全国首档政论类读书节目《县委书记阅读汇》节目,这一成功实践,为创新主题宣传方式和办好读书类节目探索了一条新路。厦门策划推出“深化改革看厦门”大型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意在把关注厦门改革亮点、为厦门改革发展鼓与呼与拓展深化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密切结合起来,推动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中服务大局,在服务大局中走转改。宁德市委宣传部对市属新闻媒体开展调研,完成市直媒体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初稿,并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形成一体化的组织机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 编者按:4月12日至16日,2015年度福建新闻奖作品系列评选会在漳州举行。这次评选共收到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期刊、新闻网站等新闻单位和团省委等单位推荐的有效参评作品758件,其中报纸类261件、广播类108件、电视类152件、综合类237件。评审期间,各组评委对负责评审的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这些点评,从党性原则、价值追求、传播规律、舆论导向、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切入,对于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现将各组点评予以刊登。个中真知灼见,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各媒体在参评作品选送中认真吸收把握。 鲜活而又接地气 ——报纸一组点评 李 实 今年福建新闻奖评选,报纸一组负责审评消息、系列报道、评论和理论宣传作品。这四类参评作品的总数为116件,其中消息类56件,系列(连续、组合)报道28件,评论22件,理论宣传10件。总体看,记者在新闻的抓取,素材的选用,各种新闻表现形式和手法的运用,在精、准、快上下功夫,不少作品使人眼前一亮,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首先,涉及的题材广泛。既有服务改革为中心的话题,又有涉及文化、社会、生态环境、民生、对台、一路一带建设、抗日题材等话题。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比如改革的话题就涉及到林业改革、金融改革、行政改革、工商商事改革。送审评品中,既有正面典型“八闽楷模”黄志丽,“最美工会主席”官祖振,又有舆论监督,特别是系列报道中对问题的调查,记者们不是简单地暴露问题,而是通过对问题的抽丝剥茧地分析,提出改进建议,让读者不仅感受到社会正义的力量,还有解决问题后共建共赢的和谐社会环境。 其次,鲜活的新闻较多,时效较快,可读性较强。“首个”、“首单”、“首例”、“首家”、“首张”、“率先”等字眼在十几篇消息中闪现,“首”对记者而言就意味着抢新闻,很好地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精神与良好的工作作风。比如,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困扰了农村改革几十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2月27日通过在全国59个县市区试点后,28日晋江办理了第一单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就被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成为全国“首单”。还有全国首例畜禽养殖水污染的环境公诉案,“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率先在福建自贸试验区试点实施,从台湾经平潭开往欧洲的首列火车,等等。 第三,系列报道选题,既有时代性,又接地气。有典型人物,有展示爱心善行,有对突发事件的追踪,有对社会乱象治理的探究。台北复兴空难,驻台记者在三天内就发出了200多条现场快讯,通过微博、微信,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现场信息,让海内外看到,在重大灾难面前,党和政府竭尽全力地提供帮助。系列报道通过消息、通讯、评论、图片形成组合拳,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揭示事物的真相与本原,读者喜欢看,是吸引读者、粘连读者,与读者产生互动的有效方式。在这里记者在“走、转、改”上下功夫。“深入、深入、再深入”,有的记者为获得一手材料甚至蹲点守候。为揭开云南低价宰客的乱象,记者干脆卧底8天,以亲身经历写成报道,促成旅游管理部门向不合理低价游宣战。养猪场黑臭的粪水直排入河,影响水质安全。在半年时间里,记者行走福州、南平、莆田各地,推出30余篇报道,不仅用曝光问题,猛击一掌,来督促基层政府拆除污染猪场,同时还为政府和养殖户提供建设性意见。为此,记者北上嘉兴,了解生态养猪,向养猪场介绍狐尾藻除污技术。甚至,当记者了解到卖猪难,便在报纸上刊登卖猪热线,帮助养猪户卖出了上千头猪。整组报道看下来,让我们对记者充满敬意。如果说记者采访过程中要踩烂泥、闻粪臭是职业精神使然,那么污染治理中积极作为则是记者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的最生动地体现。从而达到既树立媒体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又推动相关部门l工作的解决,为营造和谐社会尽责。 在审评中,我们也发现了送评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超长作品多了一些。在我们组里就有8件,因为超长作品的获奖名额只有1件,也就意味着其他7件作品丧失了获奖的机会,因此,送评单位一定要在超长作品的送评上慎之又慎。当然,理论文章要展开论述,字少了道理反而说不清楚。由于理论宣传是我省为鼓励理论探讨而单独设立的奖项,不参评全国新闻奖,因此也建议对这类作品能否将字数控制宽限到一万字以内。 2.题材撞车。环境污染的公益诉讼,台湾自驾车辆的首次登陆,“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的改革,都发生了撞车。重大事件受到媒体关注是情理之中,但送评单位在选送作品时一定要掂量作品的写作特点、素材的运用,还有标题的制作,要避免题材撞车现象。 3.少量的硬伤仍有存在。新闻要素不完整,比如消息中的时间要素。文字表达语意不完整、不准确。 4.有些作品的标题制作不规范。标题应概括准确、简明扼要、画龙点睛。我们发现有的作品标题缺乏归纳,字数超长。个别消息的标题用抒情的语言,显得虚泛空洞而读者不明就里,不得要领。比如消息类中“汩汩清泉映欢颜”,“荒山秃岭成昔日 青峰绿坡看今朝”等。 5.有些新闻评论缺乏要领。评论是针对新闻事实、新闻现象阐述道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论述。送评的评论作品中有的像杂文,比如,《长头发与艺术有几角钱关系》一文,就是一篇副刊杂文;有的评论太抒情像散文,比如,《世界那么大,平谭出发了》一文写道:千百年前的海上航线依旧清晰,古老的水手们穿越时空的波涛,吹响了起航的号角,当我们再次扬起风帆,世界,已经变了模样。文字虽然生动,用在新闻评论上反而不合适了。 6.对民俗报道分寸要拿捏,导向要把握好。有一篇写两岸民间民俗交流的作品,说的是台湾信众送来一尊“土地婆”,要与前一年送来的“土地公”结婚,聘金、聘礼,穿金戴银,弥漫迷信色彩。这类活动媒体不宜去传播,更不应该拿来评奖。现在有一种现象,凡是两岸交流的活动媒体都抢着写、抢着登,但切记不要把民俗中糟粕的东西也当新闻去宣传。 重大题材多 稿件质量有突破 郑金铸 经过近4天的认真评选,我们报纸二组的6位评委对各新闻单位选送参评的96篇报纸通讯,15篇报纸副刊和34个报纸版面进行认真细致的品读评选,终于按“规定动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评选任务,共评出了通讯获奖作品53篇,推荐一等奖候选作品6篇,其中推荐1篇;副刊获奖作品9篇和12个获奖版面,推荐一等奖候选版面2个。综观我们的评选作品,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重大题材稿件多,质量有突破。首先,我们认真以《福建新闻奖评选标准》为参照,以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原则。认真选出那些内容真实,具有新闻价值,感染力强和社会效果好的作品。如《福建日报》社选送的《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这篇长篇通讯。主题突出,政治意义重大。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展现了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保护文化遗产的许多前瞻性思想和观点,以及推动一系列开创性时间的成果与效应,成为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可多得的“教材”。在写作方面,这篇通讯立意深远,采访扎实,文风朴素,叙述流畅,指导性、启发性、可读性都非常强,是一篇立意和行文俱佳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力作。 其次,又如《闽西日报》选送的《一对老党员夫妻的家国情怀——追记“把党费交到100岁”的李金森刘维窈》一文,讲述了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李金森和来自福建永安的刘维窈夫妇怀着共同的理想信念,扎根闽西红土地,临终前留下“把党费交到100岁”的共同遗愿,以此感念党恩,充满深深的家国情怀的老共产党员伉俪的感人故事。这故事平凡之中见伟大,带给人们看得见、触得着的感动。在当前党中央开展“三严三实”专题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的时代背景中,这样的优秀作品格外显得弥足珍贵,将激励更多人坚定信仰,崇德向善。 还有《湄洲日报》社选送的《用世界语言诠释“大爱无声”》通讯,作品主题重大,视觉独特,观点新颖。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妈祖作为文化使者与和平使者等的作用比任何时候更为世界所瞩目。在当前当地积极融入“海丝”申遗之际,记者全程跟踪采访。文章结合妈祖诞辰1055周年集会等活动,首次“开创性”地提出了用世界语言讲述、诠释妈祖故事,深化妈祖文化和“海丝”关系的新观点。对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充当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促进了莆田融入“海丝”申遗的进程。 《东山林洲,同扬谷公志,千里一脉承》这篇通讯,首先把谷文昌同志在林州、在东山的事迹串起来,既展示了谷文昌事迹中不为读者熟悉的细节,又从精神层面树立了“四有”书记谷文昌的成长历程精神脉络和积淀。其次文章站位高远,既有历史时间跨度,也有地域空间广度。大量运用镜头式的语言,通过典型的场景不停地切换,通过形象展示和深刻揭示,使谷文昌事迹更加具体形象,体现了记者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和重大题材的把握能力。 二、采编精良、版面语言生动、视觉冲击力强。在我们报纸二组,还承担了优秀报纸版面的评选工作。我们先后两轮对各自传统媒体的34个制作精美的版面进行了“好”中选“优”,选出了12个获奖版面,《福建日报》选送的《遇见青春》青运会特刊(3版),以对称编排的手法,巧妙地把青运会场景不偏不倚地融入整个版面的画幅中,主题突出,版面语言生动,视觉冲击力大。而《湄洲日报》选送的“2015年9月4日一版”的版面,突出了“阅兵(特刊)的主题,它采用了插花编排的手法,选择了天安门广场全场致敬抗战老兵,最大阵容仪仗队踏步长安街,最大规模空中梯队“拉烟”而过的震撼视觉的照片,完美地再现了举世瞩目的“2015年阅兵式震撼瞬间的场景”。版面时效性强,版面语言生动,克服了以往专版照片和文字转载网络的缺点。在全版中还画出三分之一的自采新闻,这些新闻均为市内各界群众发自对“2015年大阅兵”的内心感叹之情和洋溢在脸上的光荣和自豪感,从而更激起人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情怀。此外,我组评委还对其他的版面进行了认真地察看,议论,评分,选出了18个较为优秀的版面。《海西晨报》社选送的《欢聚厦洽会》、《平潭时报》4月21日头版的“自贸区成立”、《厦门日报》社的《今日厦门》和《福州日报》社选送的10月19日三版……等专版,均以版面编排精良、版面语言生动、视觉冲击力强而受到评委的好评。 三、短、实、新特点兼备,努力实践“走、转、改”,服务基层“三贴近”的稿件多。去年以来,为了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全省新闻单位努力实践“走转改”坚持到基层一线、服务群众“三贴近”,取得了成效。这次参评的很多的优秀新闻都是来自基层“走转改”报道的。如,《闽南日报》选送的《梦里水乡在龙文——九十九湾“闽南水乡”示范段建设探访》的通讯,就是一片非常典型的此类文章。文章记者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绿色发展漳州行”的“走转”活动进行了全景式的报道。文章无论“在时间跨度方面”还是在“空间跨度方面”,或者是在“文章立意方面”均有创意。文章角度比较独特,文风清新,传播面广,社会效果好!而《福建日报》社选送的《认养上杭槐猪,换种方式扶贫》的通讯,也是一片典型的“走、转、改”经济报道。该通讯从不同高度的视觉图文并茂地审视了上杭县稔田镇石牌村探索精准扶贫困户发展模式,策划推出了槐猪认养活动。此活动通过报纸和微信平台同步推出,线上线下交流互动。作者采用介入式的全新报道,即以新闻报道直接介入社会生活,介入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让党报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实实在在为精准扶贫工作助力推动。这种探索尝试和体现了党报和全媒体融合办报的努力方向,值得推崇。这个报道的推出在全省不同程度上掀起了槐猪认养热潮。 总之,这次报纸二组的参评稿件主旨是高扬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稿件多,重大题裁可读性的新闻多,团结鼓劲、服务大局的稿件多,编排大气、视觉冲击力大的版面多。但在这次评选中,也发现了一些送评的差错稿件,有的是一些犯了常识性的错误,而一些则是编辑把关不严,为了赶时效,匆匆上版,这次年度评选也送上来参评。如:《总书记对闽南文化如数家珍》、《习近平关心鼓浪屿好八连》这2篇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稿件,缺少按程序报中央领导审定,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新闻上稿的有关规定;其次,有的稿件标题制作不规范,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如《福州火车站,自来水卖出“牛奶价”》,这篇文章内容揭露了火车站内超市里的百岁山“矿泉水”等卖出了牛奶一样的价钱,而标题则把文中的矿泉水改成了“自来水”,违反了新闻的客观规律;还有的记者编辑对政策把关不严,也容易出差错。再如评委会发现,通讯《11座庙整合成1座,腾出土地建公园》,涉及到的是民族宗教的政策,况且是村民代表讨论定下方案,出钱出力,把11座庙宇整合成1座。大家知道,中国境内的宗教有儒教、道教、佛教和外国进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有的庙宇是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文章有违了民族宗教的政策,其新闻单位也送过来参评。此外,更有甚者,在这次评选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个别单位犯了低级的差错,《同扬谷公志,千里一脉牵》在送评《2015年度福建新闻奖作品系推荐表》时,竟然把作品参评的项目体裁“报纸通讯”作为“报纸消息”送上来…… 由于时间关系,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报纸二组的全体评委同志,在评选当中,以客观的态度,公正公平地对每一篇作品进行认真地评选,我们从中评选了一些优秀的稿件,同时也发现一些稿件比较差劲。 同志们,2015年度福建新闻奖评选活动今天即将落下帷幕。她就像一支同时拥“报纸、广播、电视、综合”等4大类媒体新闻交叉评选的曼妙的交响乐,这曲子马上要画上“休止符”了,一曲终了,但“曲终情不散”,情尚在,谊相承……在这次评选中,有的单位钵满盆盈,有的单位则寒酸极至。我们认为,这样的评选只是我们新闻工作中的年度检阅,不能代表新闻工作的全部。我们要把这些好的和差劲的作品通通带回去,进行认真地梳理、认真地切磋研究,找出亮点,同时找出缺点,并在以后的新闻采编中不断吸取经验砥砺前行。 一年一度的福建电视新闻奖评奖结束,评委们集中听评2015年度参评的44个消息、12个系列连续和组合报道、5个新闻访谈、4个节目编排节目,总体来看参评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是也有很多亮点。评委听评后认为,参评节目能够遵循广播新闻制作规律,体现当今时代特点,媒体立场观点鲜明,聚焦重大新闻事件,关注百姓生活,新闻时效性强。今年获奖作品有以下特点: 一、捕捉最新新闻事件,唱响时代主旋律 参评作品紧贴时代脉搏,围绕受众关切的新闻事件,尤其是对重大新闻事件来展开新闻报道,广播特色鲜明,体现出媒体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这次获奖节目的普遍特色。新闻的力量在于题材重大,在于摆出事实。消息《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今天开工,两岸共饮一江水指日可待》,题材特别重大,以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开工为切入点,记者在新闻现场对各方面人物进行充分采访,展现两岸同是一家人、同饮一江水的美好愿景。该条新闻价值高,主题深刻,记者用现场报道的形式反映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新闻事件,听众关注度高。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项目赢得“2015年度中国政府创新优秀实践奖”,消息《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经验成为全国医改工作典范》从普通群众切身感受入手,多角度展示了厦门分级诊疗改革的亮点,福建媒体对该成果的报道对全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消息《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在泉州成立》,从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在泉州成立切入,选取了公众最想了解的问题,让联合国要员来解读其效用,剖析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理事会在泉州成立的深层意义,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这些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既有概括性的交代背景情况,又有具体的典型材料,既有主持人播音间里的播报,又有记者在新闻现场的现场采访,有着强烈的新闻现场感,被评委们一致看好。消息《爱心、勇敢、守护生命的温暖——直击12·21永安市北大桥车祸现场》,记者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用广播直播间电话连线的方式,通过记者在车祸发生现场同步传回的报道,把新闻现场发生的时间、人物、气氛、细节等诸多因素有机结合,把民警救援现场扣人心弦场面再现给听众的视觉感官。消息《大陆首张电子台胞证在福州签发》抓住惠及两岸民生的“大陆首张电子台胞证在福州签发”这一新闻事件,采用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大陆首张电子台胞证当日首发的情形,记者把现场最真实、最能说明事物本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形象呈现给听众,作品释放出浓浓的两岸情意。 二、精心策划,深度挖掘 媒体为配合政府某个特定时期的宣传方针,经常采用连续报道或者系列报道的形式进行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容量大,消息承载的容量很有限,那么把那些在时间上或者内容上有连续性或者相关性的新闻消息,精心策划成连续、系列和组合报道是媒体的明智之举。系列报道《留住抗战老兵》是福建广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发起的重大主题策划,可谓是一部鸿篇巨制的百集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以战役为主轴,以个体的人物命运来折射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以寻访的百位在世抗战老兵的亲口讲述,再现残酷战争中的一个个感人细节和闪耀的人性光辉。整个报道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历史地位,也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用,刻画出全民族抗战的宏大画卷。该节目采用系列报道的形式,有完整的构思,容量大,有深度,录制时间相对长,调动综合广播表现元素,制作大气,听觉冲击力强,内容和形式做到比较完美的结合,体现出全省广播媒体同力协作的力量,同样是也对记者业务能力要求上的延伸和拓展,堪称一部广播版的抗战史。国际传播广播系列报道《沉默军团——南侨机工纪实》也是记者奔赴云南采访,重走滇缅路,通过采访三位老兵及其后人的录音,向广大听众讲述南侨机工在抗日战争期间回国参战的故事。那些真实感人的采访录音,还原了南侨机工的抗战故事。两部作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深度挖掘,节目采访对象有的相继离世,让两部作品都成了珍贵的口述历史和具有文献价值的绝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改革任务。记者调查福州市斥重金建设的街道综合文化站欺上瞒下,建而不开,于是媒体策划制作了连续报道《福州街道综合文化站,欺上瞒下建而不开》。该作品运用了大量调查和暗访录音,连续报道,层层递进,密集播出,揭露出基层政府单位在综合文化站方面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资源浪费等问题,发挥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这些系列报道或连续报道都体现了对新闻事实的完整报道,分次显示,有总的主题、总的基调,有对推出时机的整体策划。 三、访谈节目深化主题,令人耳目一新 访谈节目重在谈话,节目主持人、访谈嘉宾的配合至关重要。本年度福建省新闻奖广播谈话节目的参评作品都有共同的亮点——节目访谈嘉宾表现出色,出口成章。采访嘉宾或者有非同寻常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或者有动人的故事,或者有优秀的专业素养,或者有出色的口才和表现能力。这使得今年的访谈节目评比定评时候出现了你来我往、不相上下、竞争较为激烈的局面。一等奖作品《让职业理想与家国历史连在一起何其幸》以倒叙的手法,从其“习马会”现场提问开始,层层展开,以媒体人的独特视角对“习马会”这一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历史事件进行观察报道。《尼泊尔地震救援经历——厦门蓝天救援队队长水草专访》、《父亲的抗战故事》、《扬帆海丝路——专访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家翟墨》都采用嘉宾精彩的叙述,主题好,感情真挚,节目内容充实,故事引人入胜,充满着我们时代所弘扬的正能量。此外节目音效丰富,编排巧妙,制作精致,媒体提前进行节目预告和节目回听推送,尤其有与新媒体微博、微信平台的联动,让传统的访谈节目有了新的推广方式,同时拉近节目与听众的距离。 四、节目的不足之处 1.整体看节目质量不高,制作不够精良,冲击力不强。 这主要表现在有的节目声音录制不清晰,现场背景声音杂乱,采访对象声音录制不饱满。例如消息《两岸首个余光中文学馆:连接海峡情缘的文化意向》,本来对文学院馆的语言描述就缺少文学感性文字,在采访余光中时背景声音杂乱,对余光中最为重要的采访声音录制听不清,最后节目又画蛇添足地加上一个尾巴,多处硬伤让该节目没有入围。今后应该加强精品意识,注重节目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广播节目应当是思想性、新闻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我们记者应当精心创作,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节目制作粗糙。 2.新闻事实不准确。有些作品在新闻事实或者定论上没有搞清楚,于是一旦针对作品中具体的说法或者数字上较真就经不起推敲了。消息《两岸抗日老兵纪念墙今天在福州落成》里,其中“墙上镌刻着两岸6700位抗日老兵的英名”中的“两岸6700位抗日老兵”说法还有待商榷,“两岸抗日老兵手摸铜雕墙格外引人瞩目”中的“两岸抗日老兵”说法也不够准确,类似的问题在其他参评作品中也存在。 3.新闻标题缺少提炼。题目乃文之眼也。参评节目,尤其是消息和系列报连续报道中,普遍存在标题缺少提炼的问题。记者对作品标题写作不够重视,标题拖沓不准确,颇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新闻标题应该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简洁明了,一般是具有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句子。但是参评作品中标题拖沓冗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两岸首个余光中文学馆:连接海峡情缘的文化意向》、《福建鑫港纺机:自主研发的新款经编机全球首发再次打破国际垄断》、消息《爱心、勇敢、守护生命的温暖——直击12·21永安市北大桥车祸现场》、消息《福清市和谐征迁:“群众想要”与“政府想做”想统一》、消息《首届全国青运会18日下午在福州市隆重开幕》等过于冗长,消息《90后青年救人获减刑》让人困惑,怎么救人了还获刑?消息《让“活字典”永流传》的标题不适合做消息类节目的标题。这些标题缺少让人眼前一亮、耳听一新的感觉,没有办法开始就吸引听众的收听兴趣。 4.节目文稿错误太多。这主要表现在文稿中出现错字、节目播出语言与文稿文字不一致、节目推荐表上写的节目播出时间和节目实际播出时间不一致等方面。因为文稿出现了错字,让一些作品与一等奖失之交臂,这说明作者缺少认真的态度,这也是本年度参评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 5.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本来是系列报道类别节目,但是在导语里主持人说成是新闻调查;在节目编排类别里,本来早新闻板块栏目应该是新闻信息的集纳,结果却只播出一个主题内容,显得栏目编排上太单一;参加阅兵的飞行员本来是第二天执行飞行任务,却在前一天的节目中主持人把本该保密的将要执行的飞行任务信息提前泄露出来。 挖掘典型人物 传递社会正能量 ——广播二组点评 阎立峰 刘珊 本次评奖广播二组承担广播新闻专题、广播评论、广播现场直播等奖项的评选,共收到参评作品43件。经过评委们严格筛选,最后投票产生入围作品25件,其中一等奖作品5件,二等奖作品8件。本次评选作品涉及题材面广,既有宏观视野下的历史叙事,又有微观细致的生活场景;既有层层解析的调查评论,又有娓娓道来的片段故事;既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又有普普通通的身边人物;既有脚踏实地的工作实践,又有鲜活精彩的创业经验……这些作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了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总体而言,本次获奖作品呈现以下特点: 一、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值此之际,福建广播界通过电波真实还原那段烽火抗战岁月,讲述一个人、一群人,甚至一座城的抗战故事,追忆革命先烈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史,让听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 获奖作品《〈八闽抗战纪事〉——福建抗战省会永安:歌笔作枪 抗战到底》通过几位革命老前辈的回忆,讲述永安这座抗战历史名城在抗战时期,作为福建省的临时省会长达7年之久的过去。《重走台湾义勇队“复疆”路》跟踪报道了“台湾义勇军重走抗战路”活动。记者跟随健在的义勇队的成员及其家属,踏着台湾抗日名将李友邦和台湾义勇军的抗战足迹,追忆历史、缅怀英烈。作品《陈嘉庚的牵挂》再现了陈嘉庚先生心系祖国,号召组织南洋爱国青年组成机工队伍,远赴滇缅公路抢运军火物资,并关怀南侨机工的感人事迹。《抗日英雄廖海涛碧血丹心沃中华》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福建籍新四军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廖海涛的英雄事迹。《纪念章背后的光芒》则回忆了抗战老兵在浙赣会战中英勇抗敌的故事。 二、聚焦“三农”,关注环保 农为国之本。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福建省农业发展虽然仍存在不少忧患,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新农业的发展。获奖作品《村支书的一天》通过跟踪采访村支书林玉灿一天的工作生活,讲述了作为村淘服务试点之一的尤溪县坂面镇正山村,在农村淘宝战略项目实施几个月后的生存现状。村淘服务点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消费习惯、生产方式和就业选择,村民们也在逐步摸索着“互联网+农村”的致富新渠道。《互联网+催热“致富花”》则选取了几位从事多肉植物种植、销售的典型代表,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他们借力淘宝、微商等互联网平台创业致富的经历。 绿色环保成为生产发展的新主题。《创业与环保同行的朱建营》报道了退伍军人朱建营以养鸡场蛋鸡排泄物回收利用为有机化肥为契机,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革新的创业路,这都是源于他对环境保护的坚持。《大熊猫“巴斯”:和平使者的象征》的主角——35岁的大熊猫“巴斯”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见证者,作品通过对几位来为“巴斯”庆生的“有缘人”的采访,讲述了“巴斯”作为和平使者的传奇经历。 三、挖掘典型人物,传递社会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百姓心为心”,为民解困,受民监督。为民解困需要制度的监督,评论作品《就职宣誓是作秀吗?》分析了2016年正式实施的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所在:即强化公职人员对宪法的敬畏感,进行自我教育。评论作品《为政之要须“以百姓心为心”》则提出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要有“技术+制度”的保障,更要有“以百姓心为心”的情怀,通过落实“三严三实”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已故的共产党员谷文昌正是“三严三实”的忠诚实践者。专题《谁是“谷公”香炉敬献者》以寻找谷文昌陵墓前摆放的香炉的敬献者为主线,表现了谷文昌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感人事迹。《把我们的党费交到100岁》则讲述李金森、刘维窈夫妇如何用一生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做一名“好党员”,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家国情怀。 四、善于捕捉新闻事件,迅速及时、准确客观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本次评选中,不少获奖作品在报道听众关切的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时,能够挖掘典型的新闻事实,或完整梳理事件发展脉络,充分发挥广播媒体传播信息和凝聚力量的作用。 2015年2月4日,台湾复兴航空公司一架民航客机在从台北飞往金门过程中撞到高架桥,在基隆河坠机。新闻直播节目《“2·4”台湾复兴航空坠机事件特别节目》于当天下午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并机进行现场直播,通过记者连线、搜集各媒体信息等,向听友及时传递坠机事故救援情况、伤亡数字、伤者救治情况;公布幸存的厦门人名单;介绍应急措施,告知家属如何尽快办好各项手续前往台湾。 专题作品《全城打拐》则在泉州6岁女童被拐第二天,紧跟关键时间节点,全景再现警方紧密侦查、网友扩散转发、媒体滚动播报等各方合力搜索失踪女童的过程,并就如何应对女童被拐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五、问题与思考 1.题材集中,有“扎推”现象。 我们评审范围内,发现一个好题材往往为多个作品所用。题材“扎堆”,说明挖掘发现新闻素材的主动性不够,一定程度上有“等、靠、要”的思想。 2.广播手段的运用不充分。 所谓广播手段,从空间上讲,是指“在场”——始终处于新闻现场,现场声音形象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所难以描绘的;从时间上讲,应尽量与事件的发生发展保持同步,正所谓的“现在进行时”。现有的现场直播,普遍的模式是主持人加嘉宾加记者连线,空间的开放性不足,典型、生动的现场音响较为稀缺。广播专题多以主播加采访对象共同回忆讲述的方式来还原事件的脉络,时效性和现场感都比较欠缺。其实广播手段运用充足与否,有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即收听节目与阅读节目的文字稿相比,所获得的信息和感觉是否有别。如差别不大,那就相当于将报纸的文章放到广播上口播。报纸是空间性的媒体,可以反复看,因此易于传播有深度的东西;而广播作为时间性的媒体,应注意扬长避短。 3.应挖掘事件的新闻价值。 事件的新闻价值即俗称的新闻性或“新闻由头”,包括新人新事,或者“旧人旧事”的新变化。一些新闻专题节目,只是对往事古人的讲述,与当下的现实缺乏联系,无疑具有历史文献价值,但不属于新闻专题。 4.关于音乐的使用问题。 个别新闻专题节目喜欢以音乐渲染情感,这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度”的掌握,毕竟创作的是新闻专题,不是文艺专题。而且,音乐的使用也有“扎推”现象。根据往年的经验,最常见的配乐作品包括美国电影《勇敢的心》和《辛德勒名单》的主题曲。今年没有听到前者,但《辛德勒名单》又听了两次。新闻专题不是不可以抒情,但最好是用事实本身来感动人。何况采用观众耳熟能详的当代外国电影音乐,也并不适当。 改进以上现象,还是要发挥新闻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包括,首先,积极主动地发现新闻——挖掘事物新的发展变化的趋势,以下情上达;其次,完成重大宣传任务时,也要积极发现新素材,使用新形式,获得新效果。 日积有余而岁计不足 ——电视一组点评 苏俊斌 5年度福建新闻奖作品系列评选会电视一组于2016年4月12日下午在漳州宾馆水仙楼开始了集中评审工作。在4月12日下午到4月15日下午期间,该小组7名评委对电视消息67件作品、电视新闻专题34件作品以及电视节目编排10件作品进行了集中审看。在此基础上,全体评委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电视消息入围作品38件,入围比率57%;电视新闻专题入围作品20件,入围比率约59%;电视编排入围作品5件,入围比率50%。随后评委对入围作品进行了独立打分和集中评议,并且经过无记名投票评选出电视消息三等奖22件、电视新闻专题三等奖11件、电视节目编排三等奖3件。评奖过程中,全体评委对作品的意见具有高度共识,所有入围作品在评委点评之前的无记名投票中都获得了很高的票数,甚至有一部分作品获得了满票。 以下分别从选题、叙事和制作三个方面对本小组的参评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电视一组参评作品的题材涉及到了扶贫开发、一带一路、创新创业、自贸区建设、两岸关系、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互联网+、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等关乎全局和国家战略的重要议题,也很及时地关注了在特定时空情境下发生或网络舆论场涌现出来的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在选题方面充分体现了我省电视工作者所具有的反映主流、善抓热点的大局意识、新闻敏感和融合媒介素养。 然而,电视消息和电视专题的选题存在过度集中或趋同的情况,选题范围略显狭窄,经济题材和农业题材的作品不多,特别出色的作品则更少了。确定报道议题是大众媒体对公众议程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是发挥导向作用的先手棋。我省电视工作者在选题方面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在联系福建省情和关注民生议题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2. 叙事 好的新闻题材还需要好的表达技巧才能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电视影像语言与文字书面语言不同的特点是直观生动,但不擅于表达抽象理念。然而,新闻故事的力量最终需要源自于事实和逻辑。因此,电视新闻叙事的关键就在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构建有力的现实逻辑。电视一组的参评作品中有不少作品能够充分运用电视语言对选题进行故事化,影像语言的表达逻辑很清晰也很有力,显示出我省电视工作者具有很强的电视艺术表达能力,并能落实在作品的导向上。这种善用电视语言的导向能力在消息、电视专题以及节目编排的一些优秀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电视消息《美国首次遣返“红色通缉令”外逃人员在福州交接》运用现场影像准确记录了遣返交接的场景并通过采访同期声阐明首次遣返的意义,该作品要素齐全、镜头工整、表达逻辑很清晰。电视短消息《中国桥梁“第一爆”——漳州东立交桥成功整体爆破》,记者精心选择拍摄角度,完全用现场的画面和声音把立交桥的整体爆破场景表达得淋漓尽致,并用简评交代了爆破强度、环境影响以及爆破目的,仅用1分09秒就讲清楚了漳州东立交桥爆破的原因、过程、结果和目的。 电视专题《连家船民上岸记》是以2015年12月举行的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为缘起,通过与会代表考察的宁德扶贫典型案例为线索切入连家船民上岸的扶贫故事。12分钟的片子里总共采访了4位村民、2位村干部和1位宁德市扶贫办副主任,引用了13段采访同期声,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连家船民这个特殊群体在20多年时间跨度里的脱贫故事,作品通过典型个案反映精准扶贫的宏观实践、以具体个人的生活变迁阐释抽象的扶贫理念,形象生动而且富有逻辑力量,能够起到引领导向的传播效果。 电视栏目编排类《海峡新干线》选送的是“习马会”当天播出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把来自习马会现场、记者会提问、台湾主流报纸当天头条扫描、对台湾民众和专家学者的采访和记者在会场的评论等各个方面的影像素材有机地组织了起来,整期节目题材重大、主题集中、编辑思想明确、转换很流畅,完成了对这次历史性会面的全方位立体呈现,是一个以整体编排发挥叙事能力的成功典范。 然而,有一些参评作品在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新闻要素不完整,甚至思路混乱。电视消息类作品在叙事方面的不足是新闻事件讲不完整、讲不清楚,还有的作品是记者越位,在消息里填加了冗长的评论,枉费了本来不错的选题。电视专题类比较突出的叙事问题是作品缺乏时间要素或者完全没有新闻时效性,不符合电视新闻专题的参评要求。电视一组专门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评委们达成共识认为:福建新闻奖电视专题类参评作品应该是对一个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和分析的新闻作品,可以包括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新闻特写、新闻综述等,但不包括文献、人文、地理纪录片。 3. 制作 后期制作是决定电视传播效果的最后环节,技术细节不仅关乎节目的可看性,有时还关乎节目的导向性。优秀的作品不仅表现在选题和叙事结构上的匠心独具,同时也表现在制作上的规范严谨。例如,电视消息《“宁德模式”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乡村九女孩圆梦高铁》、电视专题《“水深火热”的城市背后》、电视编排《新闻110》等。 电视一组的参评作品在制作上仍然存在历年常见的问题:画面出错、播音错别字、字幕错漏字、同期声与字幕不一致等问题。电视新闻制作是一门跟时间赛跑的艺术。新闻讲究实效性,电视新闻工作者往往没有充裕的时间来精心雕琢作品,因而电视新闻的制作水平就成为了电视工作者和电视媒体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一块试金石。 概言之,2015年度福建新闻奖电视消息、电视专题和电视节目编排类参评作品的总体特点是:1.选题能涵盖主流和热点,但范围仍显狭窄,经济和农业的题材少。2.叙事表达方面有一些佳作,要素不完整、思路不清楚、作品体裁不符合要求是三个不足方面。3.制作方面精品不多,许多作品存在技术上的瑕疵,反映出平时创优意识不够强,“日积有余而岁计不足”。 电视二组负责评选的作品包括2015年度相关电视新闻媒体播出的评论、连续(系列、组合)报道、访谈以及现场直播四项,共41件。 首先,简述2015年全省电视新闻在上述四类节目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2015年发生在福建以及与福建相关的大事件在送评作品中均有涉及,反映了主流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及时发声、引领导向的能力。 如《漳州古雷腾龙芳烃苯塔漏油着火事故》的连续报道、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电视新闻访谈《台海抗日记忆之台湾青年眼中的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握手——“习马会”直播报道》、连续报道《肉身佛流失海外 福建乡亲盼其早日“回家”》《“飞越山海 合福梦圆”合福高铁开通现场直播》《青运会闭幕式直播-圣火永燃》等。 第二,重大主题性报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策划,大制作,出精品。 如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的系列报道《八闽抗战纪事-镌刻》,较全面地梳理了抗战期间发生在福建乃至全国的主要抗战事件,用大量珍贵史料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展示了福建在抗日战争中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体现了主流媒体记述历史、思考当下、警示未来的责任担当。还有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精准扶贫新经验、践行“三严三实”、反腐倡廉等重大主题所采制的作品,看得出都在立意开掘、可视性转化等方面做出努力和尝试。值得一提的是,电视二组评选的41件作品中,舆论监督的报道就有9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反映了福建电视新闻工作者为辨是非、正视听所作的努力。如连续报道《龙海出了个“法院姐”》《办个暂住证咋就这么难?》等作品,记者对事件发生、发展进行全程追踪,做递进式、探究性报道,从中看得出——舆论监督报道很艰难,但节目做得很好看。 第三,作品关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事物、新动向、新话题,及时的舆论引导有利于鼓舞士气,凝心聚力。 如新闻评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制造》从中日马桶盖的较量切入,理性阐述供给侧改革;系列报道《台湾“走基层”》在两岸往来热络的当下,深入观察台湾经济新现象,以独特的视角、轻松的形式,报道最基层的经营个体;电视新闻访谈《私厨的诱惑与困惑》敏锐捕捉朋友圈私厨这一新鲜事物,通过流畅的访谈和流程推进,与各方深入探讨私厨的去从。《淘宝刷手机也被涮》《爱创才会赢》等作品也都是反映社会新趋势、新问题、新尝试的节目。 第四,反映社会关系、生态关系和谐发展、两岸关系、对外友好交往的作品占比不小,节目形式新鲜清爽,内容成风化人。 如系列报道《市井十洲人》在“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选取生活、工作在泉州的外国人为报道对象,视线在“市井”,关注在“快乐”,展现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十洲人的和谐相处,友好交往;《福州与塔科马:友人 友城 友谊》《江东古桥八百年》《家住洛阳江》等节目也都调动各种电视手段娓娓道来,效果不错。 第五,媒体融合起步前行。 在常态节目制作中从送评作品中看出,电视新闻制作运用动画、视频等表现手段,在《合福高铁通车电视直播》等节目中,应用4G移动等传播、接收手段,已经熟练自如。 接下来谈谈从送评节目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只简单提三点。 一、也是本组重点提出的,有些选送作品不合规范。其中包括奖项错投、选送要求不达标等现象。 奖项错投的,是指有些作品本身就不属于新闻作品。 奖项特征不符或不达标,具体表现为:有的选送电视新闻评论奖的,缺少社会性、政论性、指导性等,有的节目并非以评论为主,如新闻评论《谁来给我证明?》。奖项标准不符的如新闻评论《县委书记悦读会》,其实是一个以嘉宾为主的谈话节目。在现场直播的4件作品中,有3件类似于开闭幕、纪念庆典类题材,并且有的采用音像资料时长大大超过三分之一,有的现场信号中相当部分非本台自采,有的以演播室谈话为主体,都不大符合评选标准。如《青运会闭幕式直播-圣火永燃》,至少明显存在3点不符标准。其实,评选标准中明确提到“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的间断性直播选取其中1个完整直播段参评”,这是电视新闻直播“大有可为”之处,可惜4件送评作品全都是直播的全过程展示。由于直播时间跨度太长,大部分只能以资料与访谈凑数,明显不合评选标准。我们曾经讨论,如果《圣火永燃》现场直播,只选取青运会火炬熄灭前后一节时间的直播段,在采集公共信号的同步另辟4G移动直播线路,截取一系列场景、细节、动态,甚至记者(或演播室)点评,突出“圣火虽然熄灭、但青运精神永久燃烧”之意境,应该会比175分钟的全盘托出效果更好吧。还有一件作品《公立小学一年级入学剩余学额摇号抽签直播》,其实是采用电视直播公开政务,没有现场报道、背景介绍与事态分析等,不仅不属于电视新闻直播,应该说根本不属新闻范畴。 以上几种投错奖项、奖项标准特征不符的作品,究其根源,可能一是没有仔细研究评选标准,“任性”推举;二是在节目前端的选题策划乃至整个采编播流程中,都没有“标准化”意识,只好临阵削足适履,“捡进篮子便是菜”。这些非节目本身毛病的失误,却导致其直接“躺枪”,也浪费了宝贵的送评指标。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作品《淘宝刷手机也被涮》是一个淘宝刷手被上家骗了钱,记者跟踪其讨回钱还给下家的连续报道。节目满是对刷手的同情,虽然解说中两次提及刷手行为“存在道德瑕疵”。其实,淘宝刷手的行为是通过不正当方式提高账户信用积分或商品销量的虚假交易,明显违法,至少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价值判断复杂多元的当下,法律法规永远是大前提,也是报道的底线,新闻记者绝不可仅凭自我感知来对社会现象做判断,成风化人者更要学法知法。 二、标题制作、解说词写作欠精准。随着中国新闻奖越来越严格规范,字词句写错念错看似小瑕疵,其实已经上升为硬伤,甚至影响获奖,所以专门提出。 1.标题制作忽视主题、导向 如新闻评论《二孩来袭:基层儿科医生能否挺住?》,内容说的是眼下的儿科医生流失现象并探究原因,何必将标题直指“二孩”政策。主持人说“我们的保健体系基本是失灵的”,应属于妄评;系列报道《习总书记来岚考察一周年》,除了标题内容简单随意,包含高级领导人名在内的主标题,本身就容易犯参评大忌。 2.标题、解说写作不够精心 如系列报道《见证:灾害无情用爱涅槃》标题笼统概括,没有起到新闻“眉眼”的作用;《江东古桥八百年》标题本身就没有新闻性;新闻评论《聚焦第三方治污》中一句解说“若继续强制拆除养猪场,则影响库区农民的生活出路,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此处措辞似乎以“影响社会稳定”为妥;新闻评论《文物被毁易 查处追责难》末尾处主持人称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为“文物界的权威”,冠名太随意;系列报道《建瓯九件商标遭遇抢注的背后》解说词“商标成为核武器”太过夸张; 3.解说词、主持词播音不准确,包括念错(甚至影响语意) 如新闻访谈《私厨的诱惑与困惑》中,解说将“只得”的“得”字念作“dei(三声)”,此乃低级错误。新闻评论《高山说:小苹果 大腐败》中,主持人说“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将断句放在“入鲍鱼之肆久”处,断句不准,文化修养就“露怯”了。 三、节目创新、媒体融合尚需努力,走转改不可放慢脚步。 记得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你若放弃工具,必将被社会抛弃”,指的是智能工具学习、掌握、应用之重要。其实,对于电视人、媒体人何尝不是如此。建议各位同行加强紧迫感,因为,时不我待。 种类多元 丰富多彩 佘绍敏 综合一组评审的作品有两大类,一类是包括中央级报纸、广播和电视在内的央媒作品;另一类是期刊、网络作品、摄影和漫画等杂项,所评审的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媒体表现形式。 我们认为,央媒对福建省进行了充分、全面和多维度的报道,深入全面地反映了福建省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在自贸区、宁德扶贫、海丝、两岸等重大议题上,各中央驻闽媒体通过积极正面的鼓劲文章传递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稿件内容丰富多彩,影响深远。从许多精彩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记者采访扎实,观察细致,作品内容翔实,贴近实际,富有说服力。好的作品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现场调研。 从综合一组的评审内容看,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选送的作品结构比较单一,弘扬正能量的文章多,舆论监督类的文章偏少。 2.内容集中在几个大的议题上,撞车现象比较严重。根据初略统计,选送的央媒66件作品中,以海峡两岸为主题的最多,达到13件;其次是扶贫议题,共计10件,其中9件聚焦宁德,尤其是赤溪村;再次则是从宏观层面报道福建整体经济形势以及自贸区等相关经济议题,共计8件。相比之下,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议题基本无处寻踪。 3.从文体上看,通讯最多,消息偏少,评论尤其是犀利的、针砭时弊的评论少。少数通讯和消息存在明显的时效性问题,类似“近日”这样时间指代不明的词语频繁出现。有的新闻作品无涉敏感议题也不是批评文章,依然匿名引用消息来源,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文章的公信力。个别文章文风上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评审作品中需要更多接地气的、触动人心的文章。讲好福建故事在于用好的故事吸引人心,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漫画和摄影类作品佳作偏少。我们常说一图顶万言,尤其在这个读图时代,各媒体机构应该对这两类作品给予更多重视和鼓励,以期在未来产生更多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摄影作品以及令人拍案叫绝、会心赞叹的漫画作品。 三个建议: 1.新闻奖具有导向作用,建议新闻单位在选送稿件的时候,除了考虑涉及重大议题和典型报道的作品,也多多考虑涉及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作品,让新闻奖的评选能够涵盖更为广泛的领域,更为全面地反映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这样一方面避免作品议题“扎堆”,另一方面也鼓励媒体积极主动自选议题,追求“独家”报道,避免“千人一面”。 2.建议新闻单位对新闻奖的报送给予更多重视,一是力求选择精品,杜绝报送作品中存在导向、错别字、标点符号、消息来源不清等显而易见的问题;二是认真对待材料报送,避免出现印刷文字模糊不清、网络作品无法打开链接、视频作品无法观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原本十分优秀的作品被忽视和埋没。 3.建议省记协在未来的新闻奖评选时考虑纳入新的媒体形式,比如媒体微信公众号作品、数据新闻作品等。 根据时代需求 推进理论创新 ——综合二组点评 李宇思 本届有65篇新闻论文、15个新闻专栏参评,其中存在“四多”等复杂情况,即一是量多,新闻论文约达34万字,广播电视时长约3个小时;二是违规超长的新闻论文多,共有7篇;三是选题雷同多;四是市县参评作品较多,其理论研究色彩、学术水平,与省级媒体相比,有明显差距,但是,就对助力基层新闻工作创新、发展而言,其针对性、借鉴价值、可操作性,及其已形成的影响力,并不差。 鉴于上述具体情况,负责评审新闻论文、新闻专栏的综合二组,在蒋组长带领下,大家坚持以习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评委会提出的“导向、创新、精品” 三大理念和公心、公正、公道“三公”要求为指导,采取先发扬民主、各抒己见,再集中探讨、共同把关,继而各自投票的方式,将评审工作按规范程序细化,并在确保导向、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力兼顾省市县各种媒体、各种选题、各种专栏,最终评出新闻论文入围作品32篇,其中三等奖20篇、二等奖9篇、推荐—等奖3篇;推荐新闻专栏4件。 这些新闻论文入围作品,选题面广,涉及媒体提高公信力、逆势突围、融合发展、深化“走转改”、副刊创新、对台宣传、关注民生、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乃至基层媒体求生存谋发展等等课题,多角度地展示了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主动应对新形势下的考验与挑战,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把握时代需求,推进新闻理念、新闻理论的创新,助力改革实践的良好态势。 平心而论,倘若纯粹按学术研究论文的规范要求来进行评审,可能入围作品所剩无几!但是,从理论贵在联系实际,新闻理念、新闻理论,源于新闻实践,又升华新闻实践,并用于引领探索、破解新闻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出发来进行评审,这次入围的新闻论文中,确有一些佳作,选题新颖,立论独特,论证扎实,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令人耳目一新,颇有借鉴价值。它们分别在《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报业》、《中国广播》等杂志刊登后,已在省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与共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体现了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对媒体如何创新、发展的一些重大课题的理论探索,已迈上新台阶。 例如,近几年,我省媒体的融合工作方兴未艾。怎么引导其健康发展?媒体与受众都十分关注与期待。《给正能量插上翅膀》一文作者,顺势而为,以厦门日报在全省率先建成融媒中央控制平台的舆论引导为论据,深刻地论述了媒体融合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个永恒的主题,为推进媒体融合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板。 又如,做好涉台宣传报道,历来是我省新闻工作的特色与重点。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变动等新情况,《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做好对台传播》、《新形势下对台传播的几个新思维》、《“向台湾报道台湾”——涉台报道的第三个命题》等论文作者,应势而动,以创新性的思维,分别提出独到之见,准确分析、扎实论述了对台传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机遇,启发媒体调整对台传播思路,创建对台传播新机制,扩大台海“话语权”,作品刊出后,引起台湾问题专家热议及国台办有关人士较高的评价。 再如,众所周知,近几年重大突发事件较多。如何主动地做好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工作?这对政府、媒体及其管理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无疑是新闻工作中一道亟待研讨的重大命题。《浅析政府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策略》一文作者,因势而谋,结合自身报道过和处置过的突发事件案例,以案说法,提出了新时期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策略,观点独到,论据充分,对政府处置和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还有,宣传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媒体如何深化“走转改”,由起初着重关注家长里短、扶弱济贫的“小民生”思维,转型到践行依法治国方略、兼具促进社会和谐管理功能的“大民生”思路?这是我省媒体近几年的重大探索。《大民生路径的价值观及其传导作用探究》一文,是升华这个新闻改革实践的代表作。它以《调解有一套》栏目为基点,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对当代民生节目价值观与传导作用,进行比较透彻的分析、探讨,丰富了电视节目理论,为深化栏目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 然而,参评的新闻论文,质量参差不齐。评审时,评委们既看到诸多亮点,可圈可点,也发现不少硬伤,令人遗憾。例如:有7篇违规超长;个别论文里存在着“福建省省长苏树林对……作了重要指示” 等敏感表述;有的引用了不适合公开的“红头文件”名称;有些论文像写体会文章,或像写工作总结;个别电视剧研究,也当作新闻论文参评;有些论文标题不规范,内文语句也有问题;“新常态”本应专指经济运行态势,而一些论文不加区别,老是沿用“新常态”字眼;有的连填报参评推荐表都违规,将“社会效果”、“推荐理由”栏目,都空白留着…… 由此可见,有些媒体因报送参评作品前期工作草率粗糙而错过入围或获奖机会,值得反思,吸取教训。 此外,综观这次参评的新闻专栏,瑕瑜互见,长短不一。不仅涌现《闽台同名村》等具有时代气息浓厚、地域特色鲜明、受众喜闻乐见的好专栏,而且还暴露有些专栏 “带‘病’参评”。例如,有的外套为“新闻专栏”,而其内容却新闻性不强,应归属文化艺术类专栏较为合适;有的内容制作精美,可惜栏目名称与内容不相适应,缺乏鲜明个性,与获奖机会擦身而过…… 办好特色新闻专栏,从来就是搞好媒体的重要抓手之一。有些评委建议:鉴于长期以来,媒体生存、发展压力较大,支持办好特色新闻专栏,既可加强弘扬主旋律,又能夺人眼球,帮助媒体以受众增量,吸引广告,正当创收,助力摆脱困境。而目前“僧多粥少”,即媒体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获奖指标过少,参评旺季,好专栏也会失去获奖机会。如能适当增加获奖指标,培育更多著名新闻专栏,对繁荣我省新闻事业,必将有百利而无一害。 还有评委提出,著名新闻专栏,需要品牌积淀、岁月包浆,连续刊播一年以上的考验期太短,不一定年年都评,可酌情另定,并对其连续刊播时限及密度,也应相应提高要求,以确保我省著名新闻专栏的质量和示范作用。(作者系省新闻评议小组专家评议员) 中国华侨出版社闽南分社 “文化石狮”建设再添出版新军。为繁荣石狮文化产业、助推文化石狮建设,石狮日报社与中国华侨出版社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新途径,双方合作组建的中国华侨出版社闽南分社暨文物出版中心,于3月29日在石狮正式揭牌成立。 中国华侨出版社为直属中国侨联的中央级出版机构,在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质品牌,于海内外华人华侨中享有很高的声誉。闽南分社及文物出版中心由石狮日报社负责运营,填补了泉州地区出版业的空白。此次新闻与出版部门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联手合作,将为石狮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搭建新的平台。 据介绍,闽南分社及文物出版中心正式成立后,将根植石狮,进一步拓展文化服务领域,在开拓图书出版市场、开发文物收藏及侨务资源、拓展文化服务领域、挖掘地方特色商业文化市场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策划、经营活动,更好地满足闽南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求。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中国收藏家协会民间文物研究中心落户揭牌及石狮日报数字报手机版的启动仪式。(石狮日报 李自涌) 厦门市记协: 组织学习习总书记“2·19”重要讲话 精神专题研讨培训班 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市记协主办的厦门市新闻界学习习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培训班于4月13日——15日在天竺山厦门市委党校举办,来自市属各新闻单位包括《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西晨报》、厦门网、厦门广电集团和《海峡导报》以及各区报道组、广播电视台的一线采编人员共61人,参加了本次专题研讨班。这个专题研讨班得到中国记协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应邀专程莅厦授课并调研。 市委宣传部上官军副部长在开班仪式上做了专题动员。 在为期三天的培训中,学员们分别听取了中国记协国内部殷陆君主任《把握时度效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和能力》,新华社海南、福建分社原社长,福建新闻学会名誉会长肖辉家《坚持新闻导向与舆论监督的统一》,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泉佃《把握舆论导向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厦门大学新闻学院苏俊斌副教授《融合的力量》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传播胡钰教授《建构明朗、积极的新闻舆论生态》五个讲座,紧紧围绕习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和体会交流。 在座谈讨论中,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样的专题学习,既有全局高度,又有局部站位;既有学界探索分析,又有实际操作视角,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厘清了模糊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加明确了奋斗目标和工作方向。 深厚的历史情怀 ——读《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有感 陈逸清 由王仲莘同志编著的《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海峡文艺出版社)一书近日正式出版。这是一本承载着对省委机关报创办初期老一辈报人优良传统作风的集体记忆与精神诉求,具有历史含量、思想品质和文化向度的厚重之作。笔者有幸先期得到样书,在拜读中深受感动、教育和启迪。 (一)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集体、一个政党更要有一种体现自身特质的精神形态。精神生活是人在意识层面上为自身存在注入价值感、归属感的生命活动,它容含和负载着人对生活意义的情感体验、理性自觉、价值认同与精神归属。 《福建日报》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办初期,第一代报人在党的领导下,迎着福建解放的隆隆炮声,从无到有艰辛创办,白手起家拓荒进取,在以忠诚与热血打造党的舆论阵地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老《福建日报》精神”,正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省委机关报的生动体现,是党报奋斗历程的精神印记,是值得追寻和弘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纪念《福建日报》创刊65周年,曾在报社工作21年的老报人、老领导王仲莘以亲身经历和深厚积淀,于2014年8月编撰出版了他的系列著作《我的档案第四集——〈福建日报〉纪事》。这本书中的第一辑“往事回忆”刊发了对《福建日报》开拓者何若人、孙泽夫等已故老领导的回忆文章。作者在文中将前辈们培育起来的优良传统概括为“老《福建日报》精神”,并以《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为题写了全书序言,引起了热烈反响。 继《我的档案第四集——〈福建日报〉纪事》面世之后,王仲莘同志又吁请新闻界(主要是《福建日报》)老同志一起回忆省委机关报优良传统作风,开展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征文活动,许多老同志积极参与,提供了大量史实,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2015年底,《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编辑出版的。 这本文集主题鲜明,在结构上划分为四个部分,包括:什么是“老《福建日报》精神”、“老《福建日报》精神”源头的故事、“老《福建日报》精神”大家谈以及友情评论四辑。全书谋篇布局颇具匠心,四辑之间逻辑严谨、层次清晰、情理交融,充满了正能量。 第一辑,通过对《福建日报》创办者和代表人物杨西光、何若人、孙泽夫、刘岳峰等人的生平回忆和简历介绍,以感人故事、历史细节和情感呈现,见人、见物、见精神,具体形象地诠释了“老《福建日报》精神”的丰富内涵。人们正是从这一个个具有坚定信仰、崇高品格、家国情怀的老一辈报人身上,感悟到精神依归的魅力所在。 第二辑,从史实出发,探寻了《福建日报》与《胶东日报》(前身为《大众报》)在继承发扬老解放区优良传统作风方面的渊源关系,从纵向挖掘深化了党报精神形成的历史厚重感。 第三辑,是“老《福建日报》精神”大家谈征文活动部分成果的展示。这次“大家谈活动”,可以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报社工作过的离退休老同志自觉参与寻找党报优良传统作风的一次精神之旅。他们以亲见、亲闻、亲历中的感同身受,回眸历史、见证传统、体悟精神,大大丰富了“老《福建日报》精神”的内涵。 第四辑的友情评论,是对历史与精神的回响。反映各界人士对“老《福建日报》精神”的景仰,对追寻活动的认同与感佩。 (二) 《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是对以党报优良传统作风为主体的精神资源、文化根脉进行追寻、挖掘和弘扬的生动记录,它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老《福建日报》精神”所具有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如同其他领域产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一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丰富和发展,是凝聚当代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实践反复证明,优良传统不能丢,精神资源不能弃。因为它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引导人们经常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以精神纽带连接历史与现实,在回望传统中感悟崇高,在追寻精神中激发斗志。寻找和弘扬“老《福建日报》精神”,也顺应了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时代要求。“老《福建日报》精神”所体现的优良传统作风与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的要求,与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精神是一致的。可以说,“老《福建日报》精神”本身就是一份崇善向上、扶正祛邪的生动教材。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改革创新的力量、心系群众的力量、无私奉献的力量,从而有利于筑牢文化之“根”,补足精神之“钙”,为全面从严治党丰富精神滋养。 其次,从聚焦党报创始人精神层面入手探究媒体发展脉络是新闻史研究路径上的一种创新。迄今通行的新闻史一般都以历史分期标准为研究范式进行学术探讨,应该说这是一种学界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但这种研究架构也存在着难以显示新闻史个性特点的问题。《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在探讨省委机关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办发展轨迹的时候,不圈限于时期的分野,不作综合性铺陈叙事,而把着眼点聚焦在媒体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与事件,特别是蕴含其中的道德素养和精神特质上。也就是说,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把对新闻人精神素质的研究,作为新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相关史料为基础,从具体到抽象、从载体到精神,厘清党报历史发展的逻辑走向和精神动因。这种从史实论据和历史细节出发,把研究的触角直抵历史人物的精神层面,进而分析精神形态、揭示精神特质的探讨途径,契合了报纸作为精神产品与报人精神素质紧密相关的特性。我以为,《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书,不仅在新闻史研究的课题上是一种创新,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一种创新。收入本书的几十篇回忆录,是以征文形式发动众多老同志共同参与撰写的。这些集体记忆,呈现了《福建日报》初创时期一段气势磅礴的创业史,展示了那个年代产生的创业者群像,提供了诸多感人至深的人与事、片断与细节,把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史的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正如编著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是“运用群众路线方法探讨新闻学术问题的一次尝试。” 第三,本书的重要文稿在对精神层面时政题材的文字表述上也有值得关注的亮点。历来精神领域题材在表达上难度较高,如何才能表达好“老《福建日报》精神”呢?编著者首选的方式是重温历史,到历史深处去寻找答案,用原生态的史实去诠释党报开拓者的精神风骨和心灵境界。于是,作为“老《福建日报》精神”基本内涵的“六句话、四十八个字”,因为有了亲历者提供的许多活生生的史实支撑而变呆板抽象为鲜活灵动了;对第一代报人开创业绩的描述,也从以往写工作为主转为写人为主,着力挖掘主人公在思想、作风、人品方面的内在气质,凸显具有个人魅力、个性特色等感人细节,这样写出来的人物形象就丰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就大了;不少文章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精神元素”“精神亮点”,例如写坚持党性时,不是仅仅作为政治纪律看待,而且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观察认知的角度一变,文章就活了,“精神”也显现出来了。此外,在文体的运用方面也作了选择,如《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一文作者采用的是散文体裁,而不采取通常的议论文形式,这样处理既让读者在读懂文章命题的同时,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又让字里行间所体现的精神诉求更具贴近性和感召力。 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留存精神记忆与创造物质财富同样重要。如果说“老《福建日报》精神”着实让人心生感动与敬佩之情,那么在寻找和弘扬这种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执著精神和不懈追求同样令人感怀和钦佩!进入米寿之年的本书编著者王仲莘,怀着铭记历史、缅怀前辈、弘扬传统、服务当下的道德情怀和担当精神,以超越常人的顽强毅力和学识功底,潜心撰写回忆文章,率先挖掘“老《福建日报》精神”,勉力吁请老同志参与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征文活动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省内外诸多业界老同志以共识汇聚力量,满腔热情参与精神财富的发掘与弘扬,在短短数月间便提供来稿四五十篇,来信三十多封。这些文稿资料,以亲身经历见证历史,以肺腑之言诉求精神,从不同角度印证党报优良传统,集思广益补充完善老《福建日报》精神内涵。如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以《寻找老〈福建日报〉精神》冠名的长达40万余言的精神成果,正是对这些年事已高仍矢志不渝地为留存精神记忆而奉献的老前辈、老同志的最好礼赞! 湄洲日报:报道世锦赛有声势 今年3月24日至4月3日,第2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暨第9届世界技巧年龄组比赛在莆田举办。这是技巧世锦赛1994年在北京举办、时隔22年后重新回到中国。这是莆田历史上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赛事,湄洲日报社承担了此次赛事宣传和赛事若干会务工作等多重任务。报社由党委书记、社长许晨聪兼任赛事组委会资源开发部部长,全面指挥调度,总编辑林文家等根据市委宣传部和赛事组委会相关要求,制定详细采访计划,从总编室等部门抽调赛事报道经验丰富的骨干记者,组成报道小组,分赴赛事现场,全方位开展赛事各项报道,形成立体、多角度的报道网络,向世界各地传播赛事盛况,展现妈祖故乡风采。尤其是赛事开幕至闭幕期间十几天的连续报道,更是浓墨重彩有声势,精彩迭现。受到国际体联、中国体联等领导和国际友人及读者的点赞。 一、提前运作,营造氛围 第2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倒计时100天之际,湄洲日报社相关宣传就开始提前预热,每日在头版开设世锦赛倒计时宣传;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妈祖故乡 给世界一份精彩》,派出多路文字及摄影记者动态性采访报道筹备等工作,头版刊发《当好东道主 展示新形象 办精彩盛会》及莆田市副市长、世界技巧锦标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丽冰专访《全力以赴办好赛事 让世界了解莆田》,详细介绍世锦赛前期筹备工作细节,动员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当好东道主,服务世锦赛,展现妈祖故乡人的热情和文明形象。 倒计时百日,推出世锦赛特刊《奥运先声 莆阳出彩——聚焦“正荣杯”世界技巧锦标赛》,刊发《冲刺筹备工作 办出莆田特色——访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缪仲一》《正荣集团成为本届世界技巧锦标赛总冠名企业 助力家乡办好世界性盛会》《签名迎赛事助创城》《技巧冠军队亮相演绎》等多篇文章,以及高空航拍本次赛事举办地莆田市综合体育馆等多张照片,为赛事举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随着赛事日益临近,场馆布置及清洁、志愿者培训、供电保障、开闭幕式彩排等工作陆续开展,湄洲日报记者分头行动,深入探访赛事筹备工作的各个岗位,图文记录前期的筹备故事。先后在《奥运先声 莆阳出彩》栏目刊发《场馆布置有序进行》《“蜘蛛人”悬吊30米高空清洗场馆》,跟进场馆布置情况;刊发《“把最好的形象展示给世界”》《辛勤付出只为精彩呈现》,探访开闭幕式节目的台前幕后;刊发《用好平台 提升氛围 集聚合力 强化服务》《厉兵秣马为世锦赛保驾护航》等多篇报道,详细报道赛事组委会资源开发、志愿者培训、供电保障、交通安保等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 二、精心采编,添彩赛事 技巧世锦赛正式举办期间,湄洲日报社抽调20多名记者,专门负责赛事报道,每日制定赛事报道的详细计划,有侧重地挖掘赛事背后的故事。在要闻一版及第二、三版专门开设世锦赛专版,每天由编辑按照前期分工调度人员,及时发回稿件,编审后由总编辑及分管副总编辑审稿、调度。 3月19日晚,随着第一批外国运动员到达莆田,技巧世锦赛正式拉开帷幕。湄州日报记者、评论员分别撰写评论及文章《形动绽美 行动聚力》等,喜迎世锦赛的到来。3月20日起,在要闻一版推出《世锦赛来了》专栏并刊发《参赛运动员陆续抵莆报到》《开闭幕式总彩排昨进行》《旗手细心训练确保准确无误》等文章以及图片《盛装迎客》等。 3月23日至比赛结束期间,湄洲日报每天推出技巧世锦赛特刊,开设聚焦昨日、今日看点等栏目,刊发比赛当日的赛场花絮和动人细节,图文并茂,吸引读者悦读。 本次世锦赛,吸引了许多外国来宾及运动员家属来到莆田,湄洲日报记者采写国际体联副主席科恩·斯拉瓦专访《莆田对赛事服务周到贴心》以及《景美人更美 外国来宾为莆田点赞》《外国运动员家属慕名拜妈祖》《国际体联官员点赞文艺演出》等报道,聚焦外国友人到莆田参赛、观赛的所见所感。4月4日,第2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圆满落幕,国际体联主席格兰迪·布鲁诺在闭幕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道:“精彩绝伦!感谢莆田!”湄洲日报还及时配发评论员文章《精彩 难忘 成功——祝贺第2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闭幕》。 为了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时刻,湄洲日报记者在完成日常采访任务的同时,全力以赴做好世锦赛报道。为了迎接第一批抵达莆田的外国运动员,记者傅梅香早早到运动员入住酒店等候采访,到了晚上近10点,才得以完成工作回家。记者朱建婷得了流行感冒,顶着头晕等不适症状,坚持每天到场馆报道,发回赛事花絮。技巧世锦赛期间,恰逢莆田特色精品展、百名社长总编聚焦莆田等活动同期开展,记者吴伟锋同时负责几项活动的报道任务,经常忙得饭都没时间吃,写出了多篇精彩而立意颇深的报道。 赛事开展以来,湄洲日报共派出记者编辑100多人次,采写300多篇稿件及图片,经筛选,部分在报纸和新媒体平台刊发。报道内容紧跟赛事、周密部署、安排有序,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赛事顺利进行。 三、报网融合,立体传播 技巧世锦赛举办期间,湄洲日报社新媒体服务平台下属的莆田网等利用实时传播优势,多元采集、多态共融、多极传播,充分发挥新媒体快速及时、传播面广的特点,滚动报道、集中报道、立体传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构筑主流媒体新高地。 莆田网抽调记者驻扎场馆,在现场设点对赛事进行全天候图文直播,同步配有英文,仿传奇的网页游戏,第一时间向广大国内外网友传递赛况。首页开辟世锦赛网络专题,设置滚动新闻、赛程安排、专题图片、网友热议等多个栏目,发布比赛视频,为网友提供全方位解赛事的平台。同时,通过莆田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电子智能屏等,“多屏联动”展示赛事盛况。赛事组委会还将莆田网网址告知各国 (地区)代表团,由代表团转告各自国家的体育主管部门,在其官方网站上设置莆田网网址链接,让所在国 (地区)的人民第一时间了解本国 (地区)选手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 3月10日至4月7日,湄洲日报社莆田网共发布、转发新闻400余条(其中视频81条),总阅读量达到近200万人次。其中,相关专题点击量突破100万人次,点击量约三分之一来自美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莆田网站国外点击量的纪录。此外,莆田网所属的微信公众号共发布世锦赛原创微信38条,阅读量达到10万人次;微博发布世锦赛新闻110多条,阅读量突破20万人次。 (吴双双 陈茹萍) 地方党报摄影记者应具备的三种意识 范伟鸿 作家韩少功曾说:“一般的照相不是摄影,因为摄影是一门艺术,摄影者的镜头分泌着感觉、情感、思想以及价值判断,是一种透出了脉搏和体温的视觉语言。”这正是地方党报摄影记者工作很好的写照。摄影记者的中心词是记者,只不过这个记者是用照相机工作的,因此,摄影记者不能没有思想,没有激情。那么,如何拍摄到有“含金量”的新闻图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染读者,笔者以为地方摄影记者要有读者意识、抓拍意识、策划意识。 读者意识 摄影记者的读者意识即重视读者的视觉感受。新闻摄影属于视觉新闻。许多读者选择新闻摄影报道时,首先是选择图片形象。因为人们接受新闻摄影是从接受图形开始的,进而会再去阅读其文字说明。一副新闻照片如果没有视觉吸引力,则很少会有读者继续去看其文字说明。人的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视觉形式,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人的视觉只看到吸引他的对象,也就是含有较强刺激力、冲击力的对象。从新闻摄影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对象会对读者的视觉产生较强的刺激,具有冲击力、吸引力呢?心理专家指出,视觉最不喜欢的东西,是静止不变的或者是那些不断重复的形象。所谓“熟视无睹”就是这个道理。新闻摄影应想方设法让读者有“第一次看到”而产生新鲜的感觉。新华社传真照片《岩浆火龙》对摄影记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记得照片以报道美国夏威夷岛基拉韦厄火山喷发而引人注目。图片造型奇特,极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滚滚流淌的炽热岩浆仿佛铺天盖地而来,触目惊心。照片取S形构图,具有生动的曲线与优美的韵律感,S形两端无限延伸更带给读者一种审美暗示,使人仿佛感受到画面以外的空间里种种奇异的景象。新闻摄影依靠画面形象“说话”,它除了传达新闻信息之外,还应具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视觉效果。 抓拍意识 摄影记者的“抓拍”并不是自然意义的有图必录,而是同文字报道一样,要通过深入采访、现场观察、思考和提炼,选择事物、人物最佳拍摄时机,抓拍出的照片就富有真实感、感染力。最佳的“动态”和最佳“情感”瞬间,是要通过记者娴熟的技术用相机定格新闻中最具代表性、最具表达人物情感的一瞬。一幅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摄影图片往往是抓住了新闻的最佳“动态”和最佳“情感”的图片。这种图片抓住了读者的视觉,使读者通过图片了解新闻的同时产生出了强烈的反应,引发读者的情感震撼,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2014年5月23日,闽南日报从有关部门获悉,一辆搭载有台胞的厦门旅游客车行经西港线华安沙坑口路段(西港线187km+500m)时,掉入九龙江北溪,造成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漳州市迅速组织救援,抢救伤者,搜救失踪人员,全力做好事故处置工作。接到消息后,报社迅速组织一批记者深入事故现场采访。摄影记者拍摄的一组照片《情牵台胞,全力搜救(组)》陆续见报,展现了施救过程中精彩感人瞬间,受到读者关注。由于现场气氛浓郁,情感流露真实,不仅给读者展现抢救的场景,更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全力搜救无畏无私精神。此组照片在2015年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同时获得第四届台海摄影工赛两岸议题新闻类优秀奖。“抓拍”产生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抓拍”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它的价值就在于生动自然,给读者以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策划意识 作为地方党报摄影记者,应该关注社会,关注新闻,摄影记者如何发挥新闻摄影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呢?笔者从事多年新闻摄影工作,认为一定要有策划意识。一是预见性报道策划重在细致入微。一年中有若干重要节日、纪念日及当地重大事件等,作为新闻摄影记者要吃透此类新闻的新闻背景,判断题材是否适合图片表达。尽量能拿到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了解其中一些新闻点与具体的时间地点、具体在什么样的场合。二是单个事物状态的报道策划重在画面的切入点。有一些特定人群具有特殊的生存状态,或者一些读者可能关注的某些事物正处在不断变化中,这些题材摄影记者在采访往往能够挖掘到。摄影记者要充分了解详细背景,有哪些场景可能会拍摄到比较出彩的画面;其次,需要制定详细的“画面切入点”,制定好那些画面需要必须拍摄到,哪些画面需要尽量拍到;哪些画面需要看客观条件发挥等。这一切,摄影记者必须预先构想,以便更具有逻辑地表达新闻题材。2013年1月9日闽南日报《画里春秋》“凡人轶事”栏目刊发了《长泰百岁人瑞薛四英》报道,以图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百岁老人的故事。薛四英老人家住长泰经济开发区欧山村3组,是一位103岁的百岁人瑞。她白发苍苍仍能上街买菜、洗衣做饭、行动自如,让人不禁为之惊叹。而她一生未曾生育,与毫无血缘关系的外孙女的相依为命,对待曾孙的疼爱有加,让人倍感温馨。还有邻里的友善、村医的照顾,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百岁人瑞的幸福生活。照片需求至少有四至五个“分镜头场景”,从不同侧面反映她的生活。拍摄这样一组照片,记者先做好准备,仔细了解采访背景,在充分了解百岁老人的生活状况以后才开始拍摄。这样的选题拍摄,不可能“一拍而就”,要拍两次甚至几次,为了捕捉到生动的生活场景照片,记者与采访对象一起“过”了一天,真正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刊发以后,读者觉得画面丰富,形式感美,内容全面。此组照片获得2013-2104年漳州新闻奖新闻摄影二等奖。闽南日报《画里春秋》版面刊发了许许多多这类精彩组照。有了策划意识,一组组照片主线明确,生动自然,更能引起读者关注与共鸣。 从“一带一路”战略的“势”角报道“海丝” 黄舒哲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丝”沿线城市的媒体人,理应从“一带一路”战略的“势”角增强新闻报道的人文意识,促进“海丝”沿线城市、沿线国家在人文领域的互联互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漳州是“海丝”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后期中国唯一合法的“海丝”始发港。《闽南日报》作为漳州权威主流媒体,一向致力于讲好“海丝”故事,锐意进取打造“海丝”新闻精品。三年来,笔者在所供职的媒体平台参与了多篇“海丝”新闻作品的采编。现结合采编中的一些实践,谈如何优化此类新闻报道。 “海丝”新闻报道的特征 所谓“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由两大干线组成:一是由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二是由中国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蓬莱、扬州、宁波、福州、泉州、漳州、广州、北海、南京等是中国最主要的“海丝”之路城市。 “海丝”新闻区别于一般新闻主要在它将现实与历史绾结得紧密,新闻的“新鲜性”、“接近性”要求它的由头从现实着手;新闻的“重要性”、“趣味性”又让它溯源过去,信息内容普遍带有“历史感”。现实是从历史走来的“现实”,历史是为现实做脚注的“历史”。 由此,在做“海丝”新闻报道时往往既要把握本土的“地域性”,又得兼顾视野的“开放性”。这就对相关记者、编辑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触及一些解疑释惑方面的专题,更得怀揣治学的态度,深耕细挖,走实地看实物,搜集文献、缜密求证。 有“深度”才精彩 2014年11月10日,北京APEC峰会领导人及其配偶身着特色中式服装(“新中装”),首次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集体亮相。其中,领导人夫人的外套因为局部使用了苏州生产的“漳缎”面料,引起漳州市民的好奇和国内外媒体的聚焦。 漳缎,其“漳”字头命名是否与漳州有关呢?而为何如今漳缎却成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苏州“非遗”?如今漳缎已被证实是“海丝”文化遗存,与漳州月港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当时在漳州,一触及漳缎有关文献记载、实物佐证等问题时,能提供线索者寥寥无几,方志中也语焉不详,只有“漳绒”没有“漳缎”的记载。坊间众议纷扰,或曰漳缎产于漳州,或曰漳缎即是漳绒,或曰漳缎是漳绒的一种。 为探寻漳缎的前世今生,《闽南日报》派出记者两路寻踪报道。一路故里寻踪,见物求真。一路苏州寻踪,抽丝剥茧。笔者亲自参与那趟苏州之行,收获的一大成果就是通过新闻走访填补了漳州现代史志中“漳缎”记载的空白,证实明代漳绒从漳州起家,明末传到苏州后启发了当地能工巧匠,遂于清初创出苏州漳缎这一新的工艺产品。而工艺传到苏州和“海丝”密不可分。 在苏州,记者先后采访了“新中装”面料生产企业——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苏州漳缎省级“非遗”传承人、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王晨,苏州丝绸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沈洁,苏州丝绸行业秘书长商大民;走访了“新中装”面料生产企业、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新光漳绒厂遗址;还查阅了《苏州市丝绸工业志》等文献。记者从苏州发回来了《千里寻踪 解漳缎前世今生》、《王晨:苏州漳缎源于漳州漳绒》、《苏州漳缎问世于清初》、《桃花坞的“漳缎”记忆》、《商大民:写漳绒得说漳绒,写漳缎也得说漳绒,但并非意味着漳绒包括漳缎》等文图报道,经《闽南日报》和漳州新闻网刊播后,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共有50多家网站分别转载,包括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青年网等中央新闻网站,新浪、网易等大型商业网站。2014年度福建新闻评奖,闽南日报社关于“漳绒与漳缎”的报道获得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三等奖。 事实证明,只要媒体人用心、耐心,“海丝”新闻是可以“闯”出深度的。“深”在视野。“新中装”领导人夫人的外套局部使用苏州生产的“漳缎”面料是单一事件报道,当我们追根溯源、寻问事物真相时,新闻的视野自然伸向一段宏大的历史背景,承载起深度。记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见证历史、记录历史并反映历史发展。“深”在影响。在国际主流多边外交场合上突然出现的“漳缎”,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肯定与漳州有着莫大的关系,借助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通过报道更好地宣传了漳州的“海丝”文明。而透过媒体这扇窗口,四面八方的读者也感知到丝路文化的丰厚内涵,加深了彼此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善策划创精品 “海丝”新闻既要讲好过去的故事,更要讲好现在的故事。记者、编辑在处理此类新闻稿件时要多自问:“报道的出发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出发点应该是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传递利益共同体间的友好信息和正能量。 2014年11月7日,在漳州市角美满美社毛氏宗祠,冲绳“久米国鼎会”荣誉会长、毛国鼎第十五代孙与世山当,与满美社毛氏宗亲详细对接《毛氏世系总图》等族谱资料,最终确认琉球毛氏后人根在满美。随后,与世山当与满美毛氏宗亲一道,对着祖先牌位点香祭祖,慎终追远。翌日,《闽南日报》社会新闻版面对此做了独家专题报道。 记者和编辑提前发现该新闻线索,采访前做足功课,得知该新闻涉及“海丝”的历史背景。据历史记载,冲绳毛氏元祖毛国鼎,1571年(隆庆五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据《明史·琉球传》记载,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之一,从1372年开始,琉球国中山王便遣使向明朝朝贡。明万历年间,中山王返回时迷途于闽浙水域。明朝廷派龙溪县人毛氏十三世孙毛国鼎等将其送归。考虑到当时“久米村”中“闽人三十六姓”人口骤减,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明朝下诏,令毛国鼎在久米定居,专掌贡典兼辅政务。毛国鼎入籍琉球,与闽人三十六姓的续赐以及月港开放等历史事件,均发生在同一时期。当时,琉球王还进行了贸易重组,由原来国家间的中转贸易转向以漳州贸易网络为主体的民间贸易。而毛国鼎等人便成了贸易活动中备受期待的中坚人物。 基于所掌握的资料,我们判断冲绳毛氏后人到漳州认祖归宗这一新闻题材弥足珍贵,特别是事件发生正值中日关系陷入严重困难局面,意义尤为重大。我们决定“聚焦”做大,不满足一般寻根谒祖报道所局限的一则消息或通讯,我们多种体裁并举,以主消息支撑新闻专题,以侧记、花絮凸显新闻现场,再链接族谱、历史等依据,图文并茂地逐一细化。笔者在参与采编的过程中,紧紧扣住“海丝”所赋予“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浓墨重彩地展现两地毛氏根深叶茂、血脉相连的关系,让毛氏宗亲共祭祖先、亲情交流的感人场面跃然纸上。报道可读性强、充满正能量,见报后全国各主要新兴媒体、综合网站、社交网站纷纷转载。 值得一提的是,报道的主消息《冲绳毛氏后人到漳州认祖归宗》获得2014年度福建新闻奖消息二等奖。而另一篇侧记《温馨记忆带回“家”》也精彩,记者在采写中很重视细节的描写。我们知道,新闻报道不能虚构事实,却不影响它像讲故事一样展现新闻事实。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前提下,一篇好的“海丝”新闻报道既可以娓娓道来、“小桥流水”;也可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50岁的冲绳“久米国鼎会”荣誉会长与世山当一到角美满美毛氏祠堂,便掏出包中的iPad,招呼村民观看他爷爷35年前寻根满美拍摄的视频。视频短片中记录了一个情节:时年45岁的漳州市实验小学教师毛英羡把一幅珍藏的棉花画《松鹤延年》回赠与世山茂。当年,毛英羡在画框用油漆郑重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个场面被与世山茂随行人拍摄记录了下来。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与世山当记住了毛英羡。这次与世山当到漳祭拜祖先时,他一眼认出了毛英羡,而此时毛英羡已80岁。记者抓住了这一感人细节:与世山当高兴地握住了老人的手,激动地说:“当时我爷爷来到中国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爷爷回国后讲述了赠予棉花画的场面,对棉花画爱不释手,挂在了国鼎会的会长室。爷爷多次教我念‘毛英羡’三个字的汉语读音。没想到今天能见到您,真是太高兴了!”好的细节描写既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又能为新闻作品增添感染色彩。这是一个典型例子。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不断融入世界的进程。“一带一路”联通中外、承贯古今,把中国和世界紧紧连接在一起。“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每天都有大量鲜活的故事在发生。这无疑是座“新闻富矿”。“海丝”沿线城市的媒体理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在交流融合中的独特作用,唱响命运共同体、增强报道内容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讲好“海丝”故事,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我们义不容辞。 新闻报道要突出人性的光辉 新闻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所有的新闻都跟人有关系,写新闻的是人,新闻所讲之事要么是人做的,要么是为人服务的,新闻更是给人看的。如此,新闻工作者又怎能不关注“人”这个因素,怎能忽视受众的所思所盼而自说自话,怎能神情冷漠冷眼旁观而不感同身受呢? 遗憾的是,在生活节奏快速、通信发达的当下,不少新闻稿件要么刻板生硬、冷冷冰冰,让人感觉味同嚼蜡;要么脱离实际、刻意夸大,让人反感憎恶;更有甚者,片面追求眼球效应、无视弱势群体尊严、侵犯他人隐私,让人痛心不已。此类问题主要是新闻工作者人文情怀的淡化乃至缺失造成的。 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心存敬畏,把以人为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突出人性、人情,增进报道的温度;就是要在新闻采、写、编的全过程,把人奉为主体,关注人的需求,展现人的风采,影响人的思想,引导大众向更完善的方向靠拢,进而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人”主要包括报道主体、受众,以及作者本身。 要确立平民视角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但是,新近发生的并非就是新闻,或者并不是群众关注的新闻。有时,我们自以为“高大上”的新闻,群众却不买账;我们不屑一顾的“小道消息”,群众偏偏津津乐道。 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确立平民化的视角,紧紧扭住群众的关注这一“牛鼻子”不放,将其作为采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时时问自己:群众关注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关注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方能写出贴近实际、对群众胃口的好新闻。 有一年冬天,笔者到三个农业种植基地参观拍照。回来后,忽然感觉不对劲:忙了大半天,怎么没有新闻可写?经过思考,写了《冬闲变冬忙,冬种掀热潮》的通讯报道,从描绘各基地当天工作景象和农业部门相关介绍,介绍土地流转带来的变化,反响不错。但是,为什么一开始会觉得没有新闻呢?原因就是缺乏平民视角,没从受众想了解农民冬天在忙啥这一角度来思考,只是记着“新闻”,以为新闻就是“重大事件”。其实,只要善于观察,新闻无处不在。 尤其是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更要放下身段,找到契合点,善于用浅白的语言讲述百姓的故事,善于用小视角写大事件,从一点一滴折射社会发展变迁。比如通讯《拥抱大山的女人》,从一个农村妇女对农场建设情有独钟,展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可是,领导却将题目改成《打造现代农业体系》。这一改,阅读量估计一落千丈了,因为你只想着宣传,却不想受众想看什么。距离远了,受众不接受了,那你怎么对他进行宣传?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大事件都是由小事情累积演变而成,都能在最基础最基层的地方找到它的印迹。自然也能从平民的视角,从小的角度反映宏大的主题。比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宣传,这看起来乏味得很,实际上它非常生动。比如《欢乐舞者杨丽卿》、《爆料大王陈鑫》、《志愿达人“龙哥”》等一批人物特写,从平民的视角,讲述身边的故事,有可读性,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宣传了核心价值观。 可见,关注受众,给受众应有的人文关怀,自觉将新闻题材放在人性的范畴里进行报道,就能创作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 要讲好新闻故事 新闻采编是个二次创作的过程,旨在像说书艺人那样,将新闻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这当中要给予新闻主体应有的人文关怀,将好故事讲好。试想,一个连新闻主体都不在乎不尊重的人,怎能对新闻事件心存敬畏,怎会关注新闻背后那些欢笑和眼泪,怎能讲出好故事来? “好好的人都让你们拍坏了。”这是某地方领导对电视台记者的批评,因为其拍摄的画面中出现了领导抽烟等不合适的镜头。这就是对新闻主体不尊重,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类似的还有,“扫黄”报道中将涉案人的脸暴露出来,关爱残疾人报道中刊出了残疾部位,未成年人犯罪报道中出现了家长姓名,等等。 因此,对新闻主体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其尊严、隐私的维护上。每个采编人员都要仔细斟酌,换位思考,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弱势群体时,更应慎之又慎,防止给他们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还有一种隐性的不尊重,貌似正面宣传,实则危害更大。比如将领导神化、将典型人物超人化,或者反之将其格式化刻板化。前者由于拔高,把事业和家庭、人性对立起来,不但没展示出新闻主体应有的风采,反而引发读者不必要的联想。后者由于不深入不具体,浮于表面,刻板生硬,千篇一律,不但无法感染受众,还令人生厌。其实,无论领导还是典型人物,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生活、习惯、癖好,有自己的经历、作为、故事。我们怎能抛开这些,把他们写成站不起来、活不起来的纸人呢? 这些说明,对新闻主体的人文关怀还要体现在对其人生价值或新闻价值的维护上。记者唯有对每条新闻都高度重视,不分彼此,善于发现闪光点,发现典型细节,并趁热打铁深入挖掘,讲出新闻后面的故事,才能彰显新闻主体的新闻价值。比如报道《老王的打火机收藏》,原先记者只写“他的打火机各种各样”,非常笼统,毫无感觉。后来,改写出打火机造型有一百单八将、家具组合、炮弹系列等,收藏者因一个枪型打火机差点被当恐怖分子逮起来等内容,生动有趣,新闻主体也因之跃然纸上。 新闻是关于“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人。所以,报道要关注“人”的存在,做到由物到人、由事到人,增加报道的人情味和亲和力,用故事演绎新闻,让新闻价值借助故事传播。 要融入时代熔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话告诫新闻工作者不能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而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主动融入时代熔炉。这当中,就需要作者拥有博大的人文情怀,用自己的思考和智慧,一起推动时代巨轮不断向前。这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成熟的重要标志。 融入才能有真感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个新闻工作者唯有融入生活、融入发展,在思想上牢记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和人们同悲同喜,跟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对新闻事件感同身受,才能敏锐发现社会进步的点点滴滴,并满怀激情为之鼓与呼。《南方周末》的一位记者曾写道:“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地奔波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首先因为爱,我们恨;因为爱,我们争;因为爱,我们和土地,和父老乡亲血脉相连。”可见,报人融入其中,报道就会有温度,报纸就会有态度。 融入才能有大格局。写新闻不能一直停留在一般的事件介绍上,高明的记者会在更大的背景里来叙事分析。这样更有深度,更显力度。比如项目建设报道《老场部的新希望》,从项目驻地一座低矮的石头房切入,联想到无数决策、图纸从这里出去,联想到项目建成后灯火辉煌的繁华景象,及其带来的滚滚财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样的报道生动、丰满,催人奋进,更具说服力。而要做到这点,只有积极参与,主动融入,熟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才能拥有大格局、宽视野。 融入才能有新发现。记者对新闻事件要有自己的发现。尤其是,当下人人都能传播信息发布新闻,记者的发现力就更显重要。灵感属于有准备的人。发现一个新鲜的事实,或是从众说纷纭中发现事物真相,或是敏锐把握到一种新思潮、新苗头、新趋势……无论哪个,不融入时代大潮,不善于观察,不用心感悟,不严肃思考,就无法做到。这就像老师备课、艺人说书一样,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就是生活,就是社会,就是时代。唯有主动融入其中,积极参与其中,才可能有新发现新感悟呈现给读者。
<< 上一篇:有没有想过,你热血传奇手机版技能书完全可以做出《皇室战争》 >>
<< 下一篇:叉叉助手热血三无传奇世界传奇脚本在哪里下载 >>